记者从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农交会上切身感受到,在
农产品极大丰富、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当今,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节能减排三大热点鲜明折射出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从田地到餐桌的“良心品质” 包装精美、色泽明亮的小米、薏米、紫米、绿豆、黄豆、红豆等有机杂粮整齐地摆满展台,一阵阵米饭的甜香不时飘过,正满足地试吃有机粳米和抢购绿色土特产的消费者把黑龙江展台围得水泄不通。
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鲜明地打出了食品安全的主题。在参展省份中,作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黑龙江凭借健康、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备受厂商和消费者关注。
据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赵瑞然介绍,此次黑龙江带来了1100多种农产品参展,主推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等八大系列产品。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依靠“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重大突破,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率先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2007年,黑龙江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2120.8万吨,占全国的1/4以上,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198.8亿元,预计2008年将超过210亿元。
“从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来看,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首要考虑因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树立安全食品品牌,将成为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农业大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赵瑞然说。
十多年来从事中国优质粉丝产品、肉食品和调理食品等外贸精品出口的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此也有深刻感受。“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日本等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最关心问题,认真打造从田地到餐桌的"良心品质"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高级食品检验师李永强告诉记者,该集团参照日本、欧盟标准建起的检测中心,实现了对农药残留、抗生素、添加剂、重金属等650多个指标进行精密检测,而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已成为日本客户评估中国食品工厂时参照的重要标准。
环境友好:实现农业与“青山绿水”和谐发展 在农交会现场,记者看到了我国最环保的可降解一次性绿色环保餐具:米色的餐盒、水杯、刀叉、方便袋,颜色柔和,拿在手中可闻到一丝极淡的玉米香味。这不但吸引了众多国内环保产品采购商,而且已经获取美国一些航空公司的订单。
据安徽德林环保集团负责人陈为德介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饮具、方便袋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产生的卫生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显现。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发技术,该公司生产的方便餐具中原料玉米淀粉含量达到80%以上,大大超过同类产品中约40%的比例,提高了产品降解能力,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
据了解,企业目前年加工玉米淀粉能力达到3万吨,通过与当地玉米种植协会6万户农民签订原料生产合同,使农民年均每亩增收120元,探索出了一套公司带动农户的农业环保企业生产运行模式。
近年来,在很多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自觉向环保型企业转变的同时,政府也进行了积极引导,发出了将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近日在第六届农交会“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安全供应”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将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低耗能、零排放并非农业“遥不可及的梦”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对记者表示,农业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既是工业“三废”消纳地,也有自身污染源,农业节能减排对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意义重大。
在农交会现场,记者了解到,北京德清源生态农场凭借其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夺得了2008年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水晶鸡蛋奖”。德清源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得到国际肯定,证明了低耗能、零排放并非我国农业“遥不可及的梦”。
据德清源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和有机种植的循环。通过对蛋鸡场每年产生的8万吨鸡粪和12万吨污水进行处理,德清源不仅实现了园区内污水零排放,每年还向华北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和16万吨的优质有机肥料,二氧化碳减排8.4万吨。
“在有机种植园中,利用沼气发电的余热、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建设的500亩有机蔬果温室中心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发展万亩有机蔬菜和水果基地,12万亩玉米的订单农业种植基地带动约6万农民致富。”这位负责人表示。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节能减排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今年国家在农村将重点加快沼气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以农业农村废弃物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等工程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切实加快可持续农业发展。
(责任编辑: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