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渣打顶风作案卖“有毒”理财产品

  每经记者胡俊华发自上海

  三大质疑

  渣打银行为追求手续费而不顾投资者死活

  渣打银行未购买境外基金,而是自己坐庄

  渣打银行受市场挤压无其他理财产品可推

  自本报连续报道了投资者质疑渣打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越来越多的渣打“苦主”通过多种方式向《每日经济新闻》反映此类问题。
一位来自天津的“苦主”在信中说:“(现在),每次一听到理财经理的声音,都好像从噩梦中醒来一般。”

  “苦主”们认为,渣打银行要么确实向投资者推荐了很有可能亏损的产品,要么并未真正操作,而是自己坐庄。如果是前者,它将面临道德风险;如果是后者,它将面临违规风险。对此专家表示,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都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因为银行没有充分披露投资信息。

  “苦主”投诉

  代销境外基金渣打银行顶风作案

  尽管截至昨日,银监会并未对渣打银行是否违规代销境外基金做出定性判断,但许多渣打“苦主”认为,渣打银行以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是在银监会明令禁止后顶风作案。渣打银行这么做,让他们难以理解。

  “我投的钱全买了境外基金”

  针对上半年海外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国内QDII出击海外折戟沉沙这一困局,4月11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一条指出:“商业银行不得以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

  4月15日,本报曾报道,花旗银行一挂钩海外基金型QDII产品,其实就是在代销境外基金。花旗银行推出的这款QDII产品,最终能否收益直接取决于海外基金的净值表现,因此国内投资者面临着巨大风险。

  一语成谶。5月5日,由于海外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知名投行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被收购时,贝尔斯登的股价距去年每股159美元这一高点缩水90%以上,花旗银行一款QDII产品因为挂钩贝尔斯登股票,令投资者遭遇最高12%的浮亏。

  前车之鉴刚刚过去,银监会通知言犹在耳,在花旗银行QDII产品亏损仅一个月后,渣打银行便推出一款名为“金通道环球投资系列”理财产品,可让投资者直接投资16只境外基金。

  “我正是通过渣打银行购买了这一产品,”该产品投资者吴菲(化名)表示,“这让我损失惨重,3个月内,将近1000万元的投资,亏损了近300万元。”

  尽管渣打银行表示,销售的并非基金产品,而是理财产品,嵌入了一个结构性工具,可保证投资者到期额外3.5%的稳定收益。但来自上海的渣打“苦主”吴菲表示,“我购买的就是境外基金,因为我投资的资金,100%用于购买境外基金。即使到现在,我仍这么认为。”

  “明知有风险为何还这么做”

  “我曾多次质疑过他们(渣打银行),”来自天津的渣打“苦主”表示,“在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露出端倪的情况下,标榜有150年环球投资经验的渣打银行,不可能不会预计到挂钩美国股票的理财产品的风险,何况是和次级债有直接关系的基建股票。”

  原来,这位天津“苦主”购买了3款渣打银行理财产品(3款理财产品分别是:QDII200705,QDII200710,ILI200713),全部挂钩美国股票。

  这位“苦主”向本报介绍:“3款产品中,其中一款为两年半到期保本产品,截至目前,已有将近一年没有任何收益,预计今后一年也无任何收益;另外两款不保本的产品,真实情况是,已经亏损了近80%,且仍处于持续跌势中。”

  这位“苦主”愤怒地表示,在美国次贷危机已初露端倪这一背景下,渣打银行仍然继续销售挂钩美国股票的理财产品,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更令这位“苦主”难以理解的是,“当时全世界的热钱都来中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但渣打银行却要我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才能去买他们的产品。这不是让投资者承担双重损失么?”

  来自上海的渣打“苦主”孙先生也表示,深受“有毒”产品的祸害。今年6月,孙先生购买了渣打银行名为“沪深300中国指数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由于这一款产品挂钩了“沪深300中国指数”,以及“人民币对澳元汇率”这两大“杀手级”产品,孙先生称,“十几万元的投资,变成了一张废纸。”

  来自四川成都的渣打“苦主”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吴菲和孙先生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她也全部购买了。“60多万元的投资本金,现在亏损了将近一半。”

  对渣打银行这一产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表示,“普通投资者自行选择境外基金组合是有难度的,对投资者并非利好消息。”

  专家建议

  质疑由来已久应加强信息披露

  根据上述分析,渣打银行此前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面临两种情况:一是渣打银行确实向投资者推荐了很有可能亏损的产品;二是渣打银行并没有真正购买这些很有可能亏损的产品,但存在资金挪用问题。如果是前者,渣打银行将面临“理财操作不专业”的指责,甚至面临道德风险;如果是后者,渣打银行将面临违规风险。

  但王增武表示,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都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因此,只能是质疑,而不是事实。之所以只能质疑,而且“这种质疑由来已久”,是因为银行没有充分披露投资信息。

  “解决的办法,一是要加强监管,二是要加强信息披露。”王增武表示,主要是银行要披露信息,如果向公众披露涉及“商业机密”,但至少应该向投资者披露,比如怎么投资,投资比例,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数字。

  另外王增武也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也应该避免销售风险过大的产品,并设立“止损机制”,防止投资者血本无归。他特别提醒投资者,要看清楚合同文本,真正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什么产品。

  昨日,由于渣打银行有关负责人一直忙于开会,记者在多次试图电话联系之后,仍未能联络到渣打银行有关方面人士,因此,截至发稿时,记者并未详细了解到渣打银行销售了多少上述理财产品,也未能得知渣打银行如何解释投资者的质疑。另外,截至发稿,本报也未得到银监会方面的反馈信息,因此,本报将继续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

  “苦主”质疑

  明知“有毒”,为啥还要卖给我们?

  如果上述“苦主”所言属实,那么,作为专业理财机构的渣打银行,为何要向投资者销售摆明会亏损的产品?对此,“苦主”们提出了三点质疑。

  质疑一

  为了手续费不管投资者死活

  一位来自上海的渣打“苦主”分析说,都是手续费惹的祸,因为不管投资者的投资是赚钱,还是赔钱,银行都是稳赚不赔的。“先别说我们被渣打银行的理财经理忽悠得多厉害,他们涉及多少违规操作,以及他们如何吹嘘产品只赚不赔,就是从道德角度来说,他们也不应该设计一个注定要赔钱的产品卖给投资者。”

  来自天津的渣打“苦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论点,她表示,“我要给渣打银行提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渣打银行提高理财经理的业务能力,不要让客户觉得他们一个个像售楼人员,只管把产品推销出去(拿佣金),而不管买家的死活。”

  王增武博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渣打银行应该还不至于拿银行信誉来冒风险。如果渣打银行确实涉及向投资者推销“有毒”的理财产品,或者很可能亏损的理财产品,这无异于一锤子买卖,这对渣打银行信誉的伤害,“无疑是非常严重的”。

  质疑二

  自己当庄家未真买境外基金

  也有投资者表示,银行之所以销售“有毒”理财产品,主要原因是“银行在坐庄”。吴菲便持有这一观点。

  吴菲此前通过渣打银行购买了近1000万元的境外基金。购买渣打理财产品3个月后,境外基金的净值亏损近300万元。“当我登录渣打银行网上银行的个人账户,发现用于投资的账户资金并未出现变动。渣打银行很可能并未真正购买境外基金。”

  而来自成都的渣打“苦主”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苦主”对记者表示,他每月收到渣打银行寄出的对账单,奇怪的是,即便其投资已经出现亏损,对账单上的投资净值仍未发生变动。

  吴菲表示,渣打银行就是一个“庄家”,通过虚拟买卖行为,来实现风险转嫁和牟利。比如,银行并未真正购买境外基金,因此,境外基金的亏损并未真实发生,而是转移到银行的腰包了。“只不过,银行方面忘了改掉投资者账户上的数字,留下了一个漏洞。”

  但是,截至目前,吴菲这一说法尚缺乏明确的证据支持,仅限于猜测。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也曾以“既然银行确实购买过境外基金,能否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问题询问渣打银行,但该行以银行资金运作涉及“商业机密”为由,表示“不方便向媒体透露。”

  王增武博士表示,对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是否涉及挪用客户资金,“这也是由来已久的疑问”。由于银行从未披露相关信息,因此,这一质疑也只能一直处于等待解答的状态。“不到打官司的地步,银行一般是不会出示有关资金运作的具体信息的。”

  质疑三

  受压中资行无其他产品可卖

  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渣打银行之所以销售上述理财产品,或许是因为它并没有其他产品可以销售。

  该人士表示,由于渣打银行等外资行进入中国时间尚短,在理财市场上饱受中资行的挤压,生存空间有限。比如,上半年信贷类、债券类挂钩的理财产品行情看好,但这一市场基本上被中资行垄断,外资行没有多少市场空间。

  “主要原因就是,外资行缺少国内渠道。”该人士说,外资行只能销售与境外基金、股票、汇率等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尽管这些理财产品风险很大,但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并不会受到影响。

  王增武也表示,外资行在国内理财市场确实受到中资行的挤压。目前,外资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规模已大幅缩减,因此,不排除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但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受竞争压迫驱使,外资行在这件事情上的损失是很大的。“因为,这对银行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

  王增武表示,也有可能是因为外资行理财产品从开发到备案,再到销售,有一个过程,到销售时,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即便如此,外资行是否可以选择不销售这些“不适合形势”的产品?
(责任编辑:铭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斯登 | 吴菲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