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132家仅16家上涨 增持大军不是“救市主”

  本报记者 朱益民 深圳报道

  在管理层积极呼吁和推动下,旨在增加疲弱股市需求的二级市场增持行动终于在10月份形成了首轮热潮。

  万德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10月31日,共有99家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在二级市场上增持了流通股,8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11家上市公司高管购入自家股票, 14家上市公司的其他股东或战略投资者也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加入增持行列。

过去已发生的增持共耗资50.5亿元,在寒风瑟瑟的A股市场上上演了一出令人为之动容的做多大联唱。

  然而,上述各类增持释放出来的积极与热情,并没有像管理层预期的那样以星火燎原之势稳住不断下移的市场重心,绝大多数有增持利好支撑的上市公司与没有增持行动支持的公司一道与大市随波逐流。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首轮增持热潮为什么不能产生预期效果?救市失灵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增持众生相

  现有统计数据显示,年内打响上市公司股票二级市场增持第一枪的既不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也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而是国通管业(600444.SH)的战略投资者——山东京博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京博控股)。

  自2008 年7 月11 日至9月24日,京博控股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增持国通管业5,285,018 股,至9月25日上市公司正式对外公告时,总共持有10,536,361 股,占国通管业总股本的10.03%。

  在二级市场上增持上市公司流通股行为一直被市场视为稳定市场的善举,但耐人寻味的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国通管业的京博控股竟然采取了市场静默策略。

  或许战略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理解远没有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公司高管准确到位,在京博控股从开始增持到增持结束,国通管业的股价竟然下跌了35.16%,增持结束之日起至10月31日,国通管业的股价继续暴跌了22.13%。

  有趣的是,中兆投资管理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分别于10月15日和10月16日买入2236万股渤海物流和1538万股商业城时,由于犯了增持股份至5%后未立即停止增持并进行公告的低级错误,其增持助阵不但没有得到这两家上市公司的感激,反而受到向有关部门检举违规成分并请求紧急查处的冷遇,原来上市公司认为这个战略投资者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为假,包藏恶意收购“祸心”才是真。

  与战略投资者略显诡秘的市场增持相比,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市场增持行为相对简单透明,80%以上的大股东都是以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为由并在一天之内完成首次增持,且于第一时间予以公告,只有信达投资公司没有表示任何理由就在8月12日-9月22日间增持ST天桥 563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13%,同时表示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增持公司股份。信达投资对一家ST公司如此卖力增持,与其说是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公开托市。

  相对其他增持主体而言,上市公司高管的增持举动更富有深意。福星股份公司5位高管在7月29日至10月27日增持期间,遭遇股价暴跌48.33%的尴尬,ST三安在高管于9月10日前不以任何借口增持18万股流通股后,于10月7日发布公司第三季度扭亏为盈的业绩预增公告。

  和大多数公司高管抄底心态相比,万业企业公司高管的表现相当另类,在没有增持前就发布公告表示将在第三季度报告公布之日起的两个月内买入32万股,其高举高打、唯恐他人不知的气势颇得汇金公司的真传。

  汇金公司高调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一时轰动全球,而其对每家银行首次增持的流通股股数却只有区区200万股,占各个银行总股本比例不足万分之一,其未来12个月内究竟还会增持多少亦无人知晓。

  在增持央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12.09元高价增持6000万股中国石油A股的做法更显得难以理解,因为在其增持之日9月22日的中国石油H股收盘价仅为8.67港元,即使不考虑汇率因素,中国石油A股较其H股溢价近40%,显然不是理性的商业投资决策。

  涨跌呈二八现象

  首轮上市公司流通股增持动机可谓林林总总,其相应的增持效果又如何呢?

  对首轮增持公司增持期间和增持结束后截止到10月31日的股价波动数据分析发现,各类主体增持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从增持期间的股价整体表现看,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增持期间,99家公司的股价平均仅仅略微上扬了0.29%,8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增持期间,相应上市公司股价平均下跌1.95%,4家公司战略投资者增持期间股价下跌2.95%,12家上市公司高管购入自己公司股票期间,股价整体下跌6.24%,5家上市公司其他股东或小非增持期间,其股价平均下跌11.5%。

  增持截止后至10月31日相关公司股价市场表现显示,实际控制人增持结束后股价下跌了11.29%,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结束后股价平均下跌了16.6%,其他股东增持结束后平均下跌了18.1%,上市公司高管集体增持后股价平均下跌18.47%。

  显然,无论是在股票增持期间还是在增持之后,任何一类增持人发出的对公司充满信心的积极信号都没有得到市场的有效认同。

  此外,对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结束后的股价波动数据的结构分析还表明,99家公司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结束后股价的上涨与下跌呈现出明显的二八现象。在这9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在增持结束后股价呈现上涨走势,平均涨幅为4.75%,其余83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增持结束后呈现不同幅度的下跌。其中,41家公司股价平均跌幅在 5.4%—16%之间,24家股价平均下跌25%,18家股价平均下跌37%。

  于2008年9月中下旬开始密集出现的A股上市公司增持热潮的实际效果表明,在极度恐慌的市场形势下,没有一个增持主体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具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是被市场广泛认同的更能理解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公司高管,其价值判断影响力也不能在此极端的市场形势下有所体现。

  鞍钢15.9亿增持特例

  那么首轮增持潮为什么会以虎头蛇尾的方式告终?除了受极度恶化的市场形势影响外,更与增持规模有限、增持动机微妙和增持魄力不足有关。

  目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600余家,7-10月间二级市场股票增持涉及的上市公司仅为132家,不足十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脉冲式增持所释放的信心不足以撬动整个市场。而且,在本轮增持行动中,尤其是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增持的流通股数量仅相当于未来12个月增持计划上限的四分之一,绝大多数大股东没有完成公布的增持计划,这表明大股东并不十分确定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价是否已经被严重低估,更未在众人高度恐慌的时候表现出应有的贪婪。

  而其中一些ST公司的大股东、公司高管增持则更难与价值投资扯上关系,其刻意影响哄抬股价动机明显,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增持行为的认同度。

  战略投资者、其他股东的加盟增持为本轮增持潮的突出亮点,但这类增持人的动机并不是完全认同公司的发展前景,而是怀揣特殊利益动机,更有甚者,一些增持行为的背后竟隐含着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的悄然减持。如梅花伞(002174.SZ)9月27日发布公告,称厦门盈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于9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购入公司股份6,193,99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47%,其所购股票恰为公司原第四大股东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减持的全部无限售条件流通股,5.15元/股的大宗交易成交价格较当日二级市场成交均价折价了12%。在貌似做多行为的背后却隐含着大股东的出逃。

  也许鞍山钢铁集团(下称鞍钢集团)对攀钢系三家上市公司的大举增持更能说明问题。为支持攀钢集团成功重组、降低社会公众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所需成本,鞍山钢铁集团于8月19日至9月10日对攀渝钛业长城股份攀钢钢钒三家上市公司大举增持,增持结束之日至10月31日三家公司股价劲升了17.72%,其背后的决定性动力为鞍钢集团高达15.9亿元的投入及其一次性增持股票数量高达总股本5%的魄力。

  鞍钢集团及攀钢系的案例虽是一个极端,但它从正面证明了大股东的增持动机、能力及魄力是决定增持效果的关键。

  

(责任编辑:钟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