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月13日电(郭新艳苏英冯振乾)如何破解粮食主产区“有地不种,小农户经营,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是不少地方头疼的事情。河南省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通过创新耕地流转模式,实现粮田向专业合作社集中,实施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不仅遏止了耕地抛荒现象,还成功稳定住了粮食生产,保障了从“田头”到“口头”的食品安全。
1月9日,记者见到了河南省武陟县禾丰绿色水稻产销合作社监事长、马宣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会平和武陟县禾丰绿色水稻产销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两位憨厚的中原汉子。提起用心血浇灌的菡香牌大米前不久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同时还被认定绿色大米基地3万亩,面积覆盖全乡,他们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们村土地流转带来的又一喜人变化。要想实现农业产品无公害,土地在千家万户手里那只能是句空话,走土地集约化合作经营之路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我们村依靠合作社为平台聚集土地,通过土地合作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土地增加,这是我们最深切的体会!”王会平告诉记者。
应运而生:合作社让农民集体富裕 马宣寨村位于乔庙乡最东部,全村420户,1680口人,耕地1700余亩,以水稻、小麦轮作为主。多年来,该村村民都是从事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产量低,人均1亩多的耕地仅能维持温饱,再加上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专业养殖户增多,导致土地粗放耕种,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一田一户的小农户经营,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的重复浪费,而且还出现了好、中、差三种地块,长期以来投入高、产出低。其中村里有一部分人从事二三产业,村里半撂荒土地百余亩,这些地里长满了灰灰菜,让人看了都心疼;还有80余位农民由于放不下家里的地只得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王会平谈及当时的景象满脸无奈。“我们村经济发展没有区位优势,单户种植经营别说现代化,就是推广大型农业机械都难,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当时我们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6年9月,马宣寨村两委组织全村村组干部、种粮能手、知名人士乘车先后到新乡市丰源种子公司、百泉农专、原阳县师寨镇等地参观学习,并连夜召开座谈会,借鉴外地合作社成功经验,理出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成立合作社的新思路。9月7日,“武陟县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武陟顺发养猪专业合作社”同时挂牌成立,在全村引起了轰动。合作社采取“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社员以每股100元入股,由村民自主经营,通过全体社员共同决策,理事会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了公开、透明、高效的组织形式。由于采取统一供种、供肥料,节约了生产成本;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社员的种田技术含量高了,也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当年合作社水稻亩产量较过去提高10%,销售价格较过去提高15%,直接增收4万余元,合作社32户社员年终每股分红10%。
探索创新:搭建土地合作平台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承租村内粗放和撂荒的土地,合作社向村民发放了《农民土地种植收支调查表》,征集群众流转土地的意愿,2007年,水稻合作社以每亩地700元的价格租赁了本村农户的220亩土地进行连片集中合作经营。合作社采用无公害管理种植,实行供种、施肥、浇灌、技术、销售“五统一”的标准化模式。通过与河南丰源种子公司签订优质种子供应与繁育,聘请焦作市环境检测站对无公害稻米进行产地检测和评价,将种粮能手、农业专家组织成技术骨干力量,实施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耕、种、收全部利用大型机械设备,提高农业产出率,生产出的稻米质优、无公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村民王保忠说:“以前,我们农户之间是自由转包、互换等形式的流转,多数以口头方式达成协议,每亩地转租费最高450元,由合作社流转的,不仅签订有正式合同,而且租赁费提高到了700元,最大化的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
“这220亩土地原先分35块,浇、种、收都不方便,另外户与户、组与组之间有很多田垄和道路分割,造成半荒半种,土地资源在分割中浪费不少。现在我们集中合作管理,沟、渠、边梗减少多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10%以上。统一管理后,投入成本节约了,就拿1亩地来说,农户自己种植机械化耕地每亩要花费40元、浇水100多元、收割70元,而合作管理种植每亩花费30元、浇水不足70元、收割60元,仅此三项就要节省很多,同时,我们的优质水稻价格要比市场价高出0.20-0.50元……”在水稻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给我们清楚地算了一笔账。
2008年7月20日,合作社经营的土地中有50亩水稻出现“恶苗病”,如果按传统方法,使用井岗霉素等农药,一亩地成本不低于5元,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请教专家以后,使用醋酸生物防治技术一亩地投入不到0.1元就把问题安全解决了。看到了土地流转的效益和好处,又有50户村民主动将200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也将土地流转价格提高到了每亩地800元。
河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室研究员殷海庆调研时说:“按一亩地小麦纯利润300元,水稻400元来计算,一年两季群众每亩地收入最多700元。合作社将这些土地合作或转租经营,统一连片管理,缩小投资成本、扩大土地利用面积,使农民的土地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土地流转:合作社一招解三难 乔庙乡马宣寨村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土地流转,突破了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农户个体经营模式,推进了土地向专业合作组织的集中,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加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规模化经营
农产品安全有保障。马宣寨村合作社经过两年的经营,实现了农产品高产--无公害--绿色的良性发展模式。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作了有效保障。截止目前,该村已累计推广水稻新品种1个,水稻种植新技术5项,小麦管理新技术2项。禾丰绿色稻米产销合作社和顺发养猪专业合作社均通过了省级、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该村还注册登记了菡香无公害大米和玉亥牌生猪商标。2007年该村通过省级、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200亩,2008年通过国家级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30000亩。“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九龙吐水浴身胎,八部神光曜殿台,希奇瑞相头中现,菡萏莲花足下开"讲的就是菡萏之美。菡香就是说我们的绿色大米吃起来有荷花之香的意思,这还是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教授给我们指导想出的名字呢!”王福军说起菡香品牌的来历很是自豪。
集约化管理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再以土地使用者的身份耕种土地,可以转向城市发展,也可以集约化经营土地资源。种植户史国平一家五口人,5亩2分地,将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后,全家外出创业,先后在焦作市开办了两个装修门市部和1个服装店,当起了城市老板;养殖户王胜利,加入合作社后,他的母猪存栏200多头,生猪存栏达2000余头,较入社前增加了1200头;村里外出打工的也发展到了300余人。据了解,2006年禾丰绿色稻米产销合作社发展社员32户,注册资金2万元,股金1.1万元,年终每股分红10%;2007年发展社员92户,注册资金40万元,股金4万元,年终每股分红20%;2008年发展社员135户,注册资金200万元,股金220多万元,预计年终每股分红30%以上。
有效土地开发提升了发展空间。马宣寨村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农用地用途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原则,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流转土地,通过合作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提高了耕地产出,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了金桥,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有效使用面积。全村110亩半撂荒土地成了优质高产田。2007年合作社通过开垦田埂,新增耕地40余亩;2008年新增耕地达到80余亩。
虽然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功,但在王会平和王福军心中,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决定把河南省武陟县禾丰绿色水稻产销合作社改名为河南省菡香绿色水稻产销合作社,并且要把绿色大米的种植面积覆盖全乡、全县乃至新乡市,带领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