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此轮金融危机发生后,在讨论我们到底该不该去海外市场抄底的问题时,笔者是赞成只要时机合适,就应该去的。所谓的抄底也包括购买在海外上市的优质中国公司的股票。日前,终于听到这方面的信息了。
笔者的看法是,中投应该回购中资银行股,而且现在就是一个不错的时机。理由如下:
首先,可以稳定中资银行的股价,有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中资银行大都是在过去3年上市的,随着3年锁定期的陆续结束,它们都开始进入解禁高峰期。由于当初股改时向战略投资者的配售价格非常便宜,一般每股在1元人民币左右,即使以目前的股价抛出,外资所获也颇丰。从这一角度看,可能会有更多的外资进行减持,从而对中资银行和香港地区、内地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目前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时期,鉴于银行股的权重在两个市场中较大,它们的波动会导致资本市场不必要的动荡,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中投此时接盘中资银行的解禁股,对维护市场信心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中国金融乃至经济安全。虽然在经济全球化时期,银行之间的相互参股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现象,但像中资银行这样大规模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还是不多见的。美国是全球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但其银行向外国金融机构开放的力度很小。美国的银行一般允许外国银行参股的比例不超过10%,其他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是。但中国的银行,包括中、建、工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比例均已超过10%,有些接近中国政府规定的20%上限,个别银行,比如深发展还由外资控股。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心脏,外资占有较大比例,终究是留有一丝隐患。
第三,现在回购成本较低,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中投成立的目的,就是为我国庞大的外储寻找安全高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项目的。中投过去的几单投资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都是在股价高的时候买入,买的都是外国公司,对其经营状况不是很了解。
现在经过一年多的下跌,中资银行的股价已经很低了,可以说基本消除了投资风险。另外,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一些内地垄断企业,前些年之所以在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海外市场上市,是因为内地资本市场低迷,它们的发行价比后来在内地上市低很多,而每年给海外投资者的红利却远高于内地的分红。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中投现在去购买解禁的中资银行股,不但成本较低,比买美国政府的国债收益大多了,而且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的丰厚分红,也可大部分重回国内,从而间接有利于民众。何况,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本质上是一种 “买卖”关系,迟早会有退出的一天,而鉴于国家金融安全,中国也迟早要把这些股份“买”回来。所以,与其在经济形势好,银行股价高的时候中投去接盘,不如现在接盘代价较小。
当然,也有一些人担心,如果中投迫不得已大量购入中资行H股,长远来看,股东形态的单一化或不利于国内银行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及长期稳健经营。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从现在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减持数额来看,并没有全部退出,中资银行不会重新回到过去“一股独大”的状态中去,除非外资股东全部退出。况且,经过股改后的中资银行,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在管理理念、风险控制、公司治理方面,相对股改前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只要保持开放和竞争的态势,无论是否有外资股东,市场都会迫使银行提高经营效率。
总之,笔者认为,中投目前回购中资银行股有一箭三雕的作用。事实上,不仅银行股要回购,对于涉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票,中投在适当的时机都要考虑回购。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