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搜狐财经作为本次活动的网络战略合作伙伴从现场发回精彩报道。如下是张维迎(张维迎新闻,张维迎说吧)的精彩发言:
张维迎:
过去30年,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并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完全改变了,在过去两千年里边,182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33%左右,之后一路下滑,到改革开放前只占4.8%,到了2003年5年前到15%,到2030年中国经济可以达到世界的24%,我想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都发生到巨大的变化。
过去30年的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价格自由化和企业非国有企业,所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在我看来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改革进行的,理解了这两项改革,大体掌握住中国改革的主线。我提出一个比较大胆的判断,过去的改革30可以分为两个15年,第一个15年基本上完成价格的自由化,第二个15年我们基本完成了企业非国有化改革。到200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说基本解决不是完全解决,而是说这些改革在这之后已经不是政府决策主要议事日程的问题,而是变成技术性的问题,国有股减持是技术性的问题,不再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打一个比方来讲,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时候还在打着仗,好多地方没有解放,毛泽东已经有信心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要成立了,已经战胜国民党,我们打这个比喻可以有这个信心,使中国的经济改革30年两大人物基本完成了,剩下都是技术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格改革,价格改革核心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5年之前或者1984年之前,在这之前,我们并不想实现市场经济,价格改革的思路怎么样调整价格,我们也很少有人怀疑政府决定价格的能力,而只是说,政府决定价格的时候,没有尊重价值规律,所以价格不合理,只要尊重价格规律,把价格调好就可以了,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价格研究中心,测算价格,为价格调整做准备,这个价格一直没有测算出来,我们知道不可能测算出来。第二拿出一个方案,中央领导也不放心,因为涉及到民众的生活、财富、通货膨胀,怎么样让领导人相信你拿得这个理论价格,按这个价格调整就能成功呢?所以没有敢动,所以到了1984年,可以说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的价格改革的思路就是怎么样进行调整。我本人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研究价格,到1984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篇文章是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决定的,只要政府决定的价格,都不可能是合理的价格,即使决定时候是合理的,过不了两天又不合理,首先要破除政府有能力决定价格的情况。第二个环节,怎么样过渡,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通过仿造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价格,分步放,计划外先放开,再逐步放计划内,最后达到单轨制,也就是市场价格。85年之后中国价格改革思路转向了放,而不是调,这是大体的变化。当然这个过程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之前,存在着黑市,市场已经存在,但是官方是不承认它的,我们要进行价格检查,怎么样把它管住,最后管不住,所以这个思路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零售业1978年的时候,97%是由政府定价的,到1983年,到了93.8%都是政府定价,农产品收购,1978年92.2%是政府定价,1992年85.7%是政府定价,工业产品价格1978年100%,1983年81.1%政府定价,1993年以后价格改革已经不再是关键的问题,剩下只是一部分国家仍然控制的价格怎么样调整,不再是基本的问题。1985年转向放,通过双轨制先放开计划外,到1992年大部分产品彻底放开,大体用15年的时间,这是第一个方面的改革。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的改革大致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之前,这个阶段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特点自发发展起来的非国有部门,特别是先进企业、个体经济。第二,国有企业改革而言,思想是保持国有的前提下,改革国有企业,只能实行承包制,扩大自主权,利润分成的办法。
到了1993年之后,企业改革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以假定国有企业能搞好为前提,而寻找改制,当时叫股份制的方式。我们先看一下理论界,按照人民日报统计一下,发表文章包含承包制和股份制的词汇,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来92年之前,大量的文章发表都是讲承包问题,1993年之后,股份制这个词在人民日报出现的文章,我以文章的篇数来说,大大超过承包制,这是巨大的转变。承包制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对比,1993年之后,基本上讨论的都是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文章为主,也可以说,理论界的变化。厉以宁(厉以宁新闻)教授在八十年代早期就提出来改革,真正成为改革指导思想应该是在1993年之后。
1993年之后改革也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五年从1993年到1997年,基本上解决县级以下中小企业问题,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知道山东的诸城,把县级企业全卖了,有些是零价的转让,得了一个称号全卖光,大部分企业摘红帽子,八十年代的时候,江苏被称为第三条所有权道路,2001年的时候,全中国私有企业最多的省份是江苏企业,重要的原因八十年代基本上大量的乡镇企业都给民营化卖了。
第二个五年应该说是1998年到2002年,县级以上的,包括中央大中型企业改制,那个时候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减员增效脱困这样一些口号,在这个口号下,大中型企业股份化卖掉破产。
第三个五年,过去的五年,2003年至2008年,这一大型企业通过上市改制,四大银行的改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等,这中间还有非流通股的问题的解决,经过这三个十五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任务已经完成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统计数据,工业总产值为例,1978年的时候,国有部门占80.7%,到2006年只剩9.7%,当然增加值占的比重仍然将近40%,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占领着重要的部门。 我们看一下城镇就业人口,1978年的时候,98%都是国有职工,而到了2006年,国有职工在城镇就业人口当中只有22.2%,我们看企业的数量,1978年的时候,工业企业数量将近八万多家,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万多家。我们再看一下就业人口,经济部门国有职工的数量,不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有九千万个国有企业职工,到了1992年达到八千万,之后一路下滑,最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在1998年,国有企业职工减少了将近两千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改革逻辑,15年大体完成基本的改革,一开始并不想搞市场经济,如果一开始想搞市场经济,今天中国改革道路不一定比现在更成功,思想目标逐步明确。中国改革重要的经验,善于利用自发的变革力量,将自发的力量变成自觉的力量,好多的改革歪打正着,价格改革,88年失败了,92年成立了,三年治理整顿大量政策是反改革的,反改革的政策反倒为改革创造了条件。好多变革由小的变化积累成大的变革,在过程当中非常艰难,回过头来看,成绩是大大的。
中国的改革也证明一点,人类对制度转变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邓小平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相信未来中国改革也是如此。我个人在1993年打过一个比喻,中国的改革在马背上画白道道,然后变成一个真斑马,西方可以搞股份制,国有企业也可以搞股份制,这是第一个步骤。第二个步骤,假斑马变成真斑马,这个过程我想仍然在继续进行,而且我相信,目前已经不存在其他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未来的30年,未来30年改革的重点要由经济改革转向宪政体制改革,大体也划分了两个15年,第一个15年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利,以前是政企分开,以后是政法分开的问题,政府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老百姓任何纠纷包括和政府的纠纷,也应该通过法律的程序解决,而不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宪政的改革,使私有财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大量中产阶级就会形成,到后一个15年,就是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再用30年的时间,完成宪政改革,将来30年,中国改革60年应该完成。如果从1840年到2040年中国是2000年的历史,一个大的历史变革要两百年的历史,未来的30年也是中国大的历史变革最后的30年,谢谢大家!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