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缺乏消费信心 何以扩大内需

  缺乏消费信心 何以扩大内需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全球金融风暴已对国内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虽说目前的影响主要在外贸出口领域,但扩大内需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即便出现不可遏制的整体下行,也尽量确保下行“软着陆”,成为眼下一项重大任务。

我们注意到,包括稳定楼市在内,中央政府针对扩大内需之紧迫,近期已密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应对。

  然而在市场运行层面,尤其食品安全领域,继“毒奶粉”之后,突发事件依然接二连三呈现,一次次重创人们的消费信心。由于相关部门的反应总是慢上半拍且有关解释难以让人安心,消费者为求自保而做出非理性之过度反应,客观上抵消着扩大内需政策本该起到的正面引导效力。

  先说橘子长蛆事件,无须讲理性只须讲常识,这是一起发生于个别地区橘林的小概率事件,但事件曝光后,面对短信传播所折射的消费者之间的自保心理,有关官员不是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向全国消费者公开信息解疑释惑,而是嚷嚷着要追查短信源头。结果呢,事实摆在那儿,消费者恐慌心态受此刺激后反倒在更大范围持续放大,直至各地都出现了卖橘难,宣传机器才被动员开来……可叹的是,这样的经历遇到多了,非但难以消解消费恐慌情绪,反倒进一步刺激消费自保心态。更可叹的是,橘子采摘期、保鲜期均比苹果要短,挂在树上不摘会掉,流通环节积压会烂,事到如今,就算消费者人人消费“爱农爱国橘”,橘价也不可能卖到本该卖到的价格。也即橘农的无端损失依然不会小。

  再说三聚氰胺鸡蛋,连续几天——直到昨晚写本文时,也未闻质检机构对消费者作个解释。那么,“毒奶粉”事件了犹未了,去年出口的“狗粮”就被美方检测出三聚氰胺,消费者不会不去联想问题鸡蛋是否又是行业潜规则?还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然了解到质量把关常常“内外有别”也属潜规则,难免要作出未必理性却合乎情理的推测:供港鸡蛋都出了问题,那么内地鸡蛋又会如何?推而广之,既然狗饲料里加了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质含量,那么猪饮料、鱼饲料里有谁能保证不加三聚氰胺?也许民间反应已达至有关方面,昨晨从广播中听到两条解释:一是“某某市区的鸡蛋都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请市民放心食用”;另一条是专家提醒,说“鸡蛋不同于婴儿奶粉,后者是婴儿主食,所以才出问题。鸡蛋不是主食,就算含三聚氰胺,对人体损害也是很有限的”。就“严格检测”说,早报评论员上网一查,鸡蛋检测国标目前还属空白,“严格检测”何以成立?至于“损害很有限”说更不靠谱,那位专家也是消费者,卸去专家身份,他相信自己说的话么?

  扩大内需在国外通常只须满足一个必要条件叫“增加收入以提升消费能力”。国情使然,在中国还得满足另一个必要条件谓“提升消费信心”。眼下,以上两个必要条件对中国而言都很缺乏。前者指的是,最渴望释放正常消费能力的群体偏偏总体缺乏基本消费能力;后者导致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在消费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自问“这种食品安全么”。

  显而易见,创造扩大内需的两个前置条件,思路和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旨在增加这个群体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这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显然不是一件轻易可做到的事情;后者旨在恢复另一消费群体的消费安全感,首先立足于把他(她)们的现实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只有先做到这一步,再激发该群体潜在的消费能力才有可能。作如此分析,话虽不太中听,道理却十分朴素。

  客观地说,消费信心之丧失,不只是几次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所导致,而是长年累月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刺激所积累。同理,消费信心之恢复乃至重建和提升,也不是一两场“声势浩大的整顿”所能见效,它是一连串改革的集合,是一项社会的、政治的也是文化的系统工程。如何恢复消费信心,还是老调重弹的话,一切须从信息公开——负责任的公开而不是有选择性的公开做起。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