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危机下的中国金融新秩序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遭遇极度重创,2009年成为被寄予经济复苏希望的转折之年。然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密度交织。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剧变,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遭受重创,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尽管国际社会对这场金融危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单方面或联合采取了降低利率、注资、收购、接管、降税等应急措施,但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转机的迹象,目前仍处于不确定和动荡之中。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都调低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增长的预期。

  得益于强劲的流动性和庞大的对外债权,中国金融业在危机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中国经济也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货币政策的调整下逐步复苏,并有望成为2009全球惟一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超过7%,并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的世界经济“火车头”。

  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依然存在着实体经济遭受冲击,以及金融体系相对落后、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市场成熟度相对较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亟待提高的现实。因此中国金融业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抉择,就是如何管理金融市场风险,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金融新秩序,以及怎样建立这种金融新秩序。

  (一)

  金融危机暴露了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弊端,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得到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认同。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创建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成为共识。此间,有研究机构指出,中国将在目前金融危机催生的、已渐具雏形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扮演“稳定器”的角色。

  显然,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高储蓄率、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提升的生产力以及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平稳度过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还可能对拉动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表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表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时机。应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有专家曾经指出,未来国际金融新秩序,包括国际货币新格局,最有可能的还是通过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合作的博弈而产生,这种不合作博弈的均衡点最可能主导未来国际金融新秩序和国际货币新格局的方向。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一个基本的利益点在于,尽管中国不一定非要争取成为这场博弈的主导者,但必须展现出作为一个崛起中大国所具有的责任心和基本领导素质。

  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高达50%的国民储蓄率以及日益扩大的经济规模告诉我们,中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将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体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巨大规模。显而易见,全球金融的稳定对中国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直接影响着中国自身金融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乎到中国对外投资的保值增值。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让全世界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通过改革形成新的机制和合力,才能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才能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和完善中国金融新秩序,也便成为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危机中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发展实力,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缺少了新兴经济体的配合,西方世界就不可能有效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这次金融危机应该是一个大改组,大变化的契机。百年一遇的危机,也必定伴随着百年未遇的机会。对中国来说,应该是时候研究危机过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特别是世界规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

  毋庸置疑,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美国波及到全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日本经济和欧元区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进入负增长,美国经济从第三季度进入负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大经济体仍然是负增长。这种实体经济的衰退,存在着诱发金融市场的第二轮动荡的可能。

  正当各国采取各项积极措施共同应对危机的时候,欧洲告急。 金融危机第二波正在欧洲酝酿,一触即发。货币大幅贬值、银行亏损连连、财政赤字走高……欧洲央行总裁特里谢指出,情况“极端困难”,警告危机恐至。

  很显然,这场金融危机演变和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需要重新审视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主要是传导路径不同。欧洲所受的影响是以直接传导为主,中国所受的影响是以间接传导为主。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和欧美的金融、房地产等消费产业构成了一个失衡的循环。在需求旺盛的时期,大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美欧等国家的经济均会遭受重大影响,中国的金融业也不能例外。

  为此,在分析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时,我们须同时考虑中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所面临的正面冲击、监管动态以及在全球新秩序下中国的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全球趋势。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创建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显然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金融市场秩序是在1993年开始的,经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实践证明,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金融秩序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是,发展和风险永远是一个矛盾体,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实体经济遭遇重创的现实条件下,金融创新的能力左右着核心竞争力的确立,以及实体经济能否走出困境的命门。

  最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也在不断推进各种金融创新,在妥善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关系的前提下,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大力推进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创新,保证了金融秩序在危机面前的持续稳定。而实现利率市场化,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规范股票市场和发展其他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信用担保系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等发展与创新的矛盾在金融危机下显得尤为明显。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也曾多次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银行和企业要坚定信心,创新方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是,创新是要有代价的,要冒险的,所以也要求它有非常强的风险控制工具和体系。因为,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更为严峻,其中贷款集中度风险、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风险、理财产品和创新工具风险尤为突出。

  同时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并且要大胆地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期间,中国需要有强硬的体系来保障稳定的汇率、行使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就可能被操控在投机资金手上。

  因此2009年无论是对于金融体系建设还是全球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分水岭。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尽管它伴随着灾难。那么,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金融新秩序,才能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顺应时代需求呢?

  (三)

  全世界都把“宝”押在了中国的2009年。

  正当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危机时,中国经济日趋成熟强大,并将在此次危机后形成的金融新秩序中发挥独一无二的核心作用。2008年,我国经济金融运行表现相对较好。银行业信贷资产得到改善、防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95%,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加强。无疑,中国银行业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做到了独树一帜。

  而随着十大行业振新计划的陆续出台,以及扩大内需措施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增长的“保八”目标越发显得可靠。为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越来越希望借助中国经济的增长,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

  但是,尽管中国因为基本面保持不变的良好态势,国际地位日益显现,在构建国际金融新体制过程中,鉴于国际金融秩序发展历史,如英国主导的金本位体制和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在准备承担与浮动汇率和限制资本流动相连的风险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新体制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中国今后的持续发展。

  同时,在世界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持续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累积的风险也应高度重视。此外,受制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和国内的调控,未来国内银行业持续盈利的能力还有待考验。

  为此,中国金融业要抓住国家当前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经济特点,找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贯彻落实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结合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有分析人士认为,欧美金融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银行带来了拓展海外业务的机会。不过应该看到,无论在组织架构还是在经营水平上,我们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银行在整合外资金融机构之前应充分考量自身对海外市场的把握和驾驭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显然,中国金融业如何在危急中抵御风险,更好地发挥融资功能,激励消费和投资,在促进经济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完善和构建顺应时代需求的金融新秩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4月11日,400多位来自中外的知名金融专家、学者、金融家、政界高官以及新闻界的精英,将在由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09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就“危机下的中国金融新秩序”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度破题。

  全新的中国金融新秩序,或许可以就此重生。(作者系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