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研究全美风险投资报告。有一些数据,比较有意思。
PricewaterhouseCoopers及全美创投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最新发布的几份MoneyTree报告透露:2008年,全美共有风险资本投资3808宗,资金总额达283亿美元。
这同时也是2003年以来全美风险资本投资总额的首度下降。
其中,投资中心硅谷的创投风险投资仍然称霸。通常而言,湾区一年可吸引全美约三分之一的风险资本投资,但在总盘缩小的情况下,去年硅谷创投占比额度上升,拿走全美39%的风险资本投资,共获得近110亿美金的风险资本投资。
地区排名紧随其后的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和洛杉矶/奥兰治(LA/Orange Count),分别拿走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12%和6%。这三个地区总和,占到了美国2008年风险投资总额的57%。
与此同时,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随着经济危机的恶化,2008年第四季度的全美创投数字已大幅下降。
2008年第四季度,全美共完成交易数目818件,总投资额54亿美元,达到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单季投资最低点(2005年Q3投资总额为51亿美金),比2008年第三季度的73亿美金投资下降26%。
过去一年中,风险投资的这种冷却也体现在各行业与各投资阶段。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清洁能源方面(Clean Technology),该行业在2008年所获投资额增加了50%。
而处于种子期(startup/seed)的公司也获得更多资金,数额已几乎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共获得15亿美金,是“startup/seed”、“early stage”、“expansion”和“later stage”投资四阶段中总投资额唯一超过2007年的。
不过,自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投向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资金也明显减少,已从第三季度的4.32亿美金减少至2.92亿美金。
因为上(资金来源)、下(难退出)链条的压迫,投资环境已经很糟糕,另一个可以佐证这种情况的是硅谷创投人士信心指数(Silicon Valley VC Confidence Index)的持续下跌。
这一指数由三藩市大学商学院教授坎尼斯(Mark V. Cannice)统计得出,其指出:该指数已连续5季下跌,目前抵至新低“2.77”。
但上述,并不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与此紧密相关的——在这种非常时期,那些被要求与风险投资机构“共度时艰”的创业者们,应如何自我保护。
所谓的非常时期,通常不是指最坏的年代,就是指最好的时代。
我记得,2006年初国内风险投资正风起云涌时,我曾偶遇一位“商业间谍”。作为一些铤而走险的风险投资商的“Partner”,他和我讲了一个“卧底”的故事——
当新行业出现,他们怀抱履历进入所看中公司,然后,拼命工作以提升公司业绩,但更重要的是:接近CFO获取真实财务信息,考证公司管理团队和商业模式,用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取得管理层信任;最终,把自己的“Partner”不露声色地引至高管面前。
在这样的合作中,风投方的目的是做一线的调查并抢项目;而“商业间谍”则是为换取股份并介入管理层。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在不好的年代,会发生什么呢?
过去几年中,我曾听到过一些抱怨,它们有的来自创业者,有的来自风险投资方。的确,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总是存有冲突,尤其是当他们有不同的目标和退出战略时。
以下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故事,但现在,也许尤其值得警惕。
在硅谷,流传着一个关于图片存储网站FilmLoop的悲伤故事。
FilmLoop由两位创始人Kyle Mashima和Prescott Lee在2004年创建,总部位于Palo Alto区,离我所在的Sunnyvale不远。当然,现在它已经不叫FilmLoop,而是归入Fabrik门下。
坊间流传,2006年底,FilmLoop虽还未在市场上领先,但也还没有到束手待毙的地步。其最终被迫出售,其实另有隐情。
从多个与FilmLoop关系密切的渠道泄露出来的消息,大致是这样的:
2005年1月,FilmLoop从Guy Kawasaki的投资机构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 和Globespan Capital Partners处融得美金550万;2006年5月,FilmLoop从投资机构ComVentures获得700万美金的融资。同时,Roland Van de Meer进入公司董事会。
2006年10月,FilmLoop推出FilmLoop2.0,公司方与投资人都对前景表示乐观;2006年11月,ComVentures受到有限合伙人LP压力,要求他们清理投资项目,并放弃所有不盈利的创业公司。
于是,ComVentures与FilmLoop会谈要求他们在年底前找到买主。FilmLoop创始人表示他们认为公司很有希望,不愿被收购。但由于ComVentures的股份比例,及他们拥有的“带领权”(即“Drag-Along Rights”),可以迫使其它投资人和公司创始人不得不出售公司。
2006年12月,ComVentures向FilmLoop提出建议将FilmLoop出售给ComVentures投资的另一公司Fabrik。这是年末的最后两周,FilmLoop无法找到其他买家,最终,Fabrik以比FilmLoop所存现金多不了太多的价格收购了它。
而由于“优先求偿权”(Liquidation Preference Rights),创始人和公司所有员工一无所获,被扫地出门。
如果你想看更详尽的故事版本,可以在大名鼎鼎的科技博客TechCrunch上找到。TechCrunch在2007年2月12日时发表了一篇名为《FilmLoop被投资商出卖?》(FilmLoop Betrayed By Investors?)的文章,讲述了FilmLoop被出售的背后隐情。
尽管此事没有任何当事人出来表态,但维基百科已将(FilmLoop Betrayed By Investors?)引用,并作为FilmLoop的部分“正史”。
“ComVentures强迫FilmLoop被Fabrik火速收购,因为这是FilmLoop在极有限时间内唯一可能找到的收购者。”TechCrunch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又是节假日,FilmLoop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其他买家,而FilmLoop的桌面应用和其他软件在Fabrik未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中是有益补充:“ComVentures有强烈兴趣为自身利益强迫这次收购。”
“面对风投这样的杀手锏,创始人会面临难以想像的压力,很难控制局面。而闹上法庭,会造成未来很难再找到投资。为保全声誉,创业者们通常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默默走开。”
TechCrunch接着说:“请接受FilmLoop的教训吧。在与投资者签协议前,一定仔细阅读那些‘带领权’和‘优先求偿条款’!”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