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国家忙着向银行注入巨资以拯救风雨飘摇的金融体系时,中国的各家银行正积极扩大向实业领域的信贷发放,配合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
种种迹象显示,
中国银行业尽管也受到了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但依然能够在危机中稳健前行。
最新的全球银行市值显示,中资银行的排名普遍提前,中国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更是一跃成为前三甲。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面对中国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争议中的“第二波金融危机”来袭,中国银行业总体态势健康,可以抵御信贷激增、全球经济下滑等带来的风险。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说:“从目前来看,银行业抗风险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曹凤岐指出,中国的银行业经历了前几年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一系列改革,资产质量得到了提高,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资本充足率比较高,也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对媒体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风险是可控的。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则达到198.5%,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为抵御不良贷款风险提供了充裕的准备。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一直保持着“双降”的势头。
专家指出,尽管中国在2008年连续五次下调利率,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恐有所减少,但是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信贷增长仍然会在今年为银行带来较好的盈利前景。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最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带动下,中国信贷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8万到5万亿元,余额增长16%左右。
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银行信贷已实现连续三个月快速增长。其中,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规模更是达到1.62万亿元。
对此,刘明康指出,中国对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信贷规模进行了调整和放松,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去年11月和12月的信贷快速增长是恢复性的,是正常的。”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明刚博士告诉记者,存贷利差变小以及贷款风险的上升可能挤压银行的盈利空间,但对银行业的经营前景没必要过于悲观。由于银行对于风险控制、信贷审批的加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也在提升。
唐建伟认为,新增贷款的相当大一部分是投向政府支持的中长期建设项目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向这些优质项目和客户授信的风险比较小,并不会带来大量不良贷款。
对于外界很关注贷款激增的现象,曹凤岐指出,关键是要看这些贷款的效益,1月份增加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投资于一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它们的短期效益并不是马上就能看出来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发挥很大的效益。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也成为各家银行授信的着力点。中国银行在未来5年内将为河南省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建设等提供2000亿元意向性信用支持。交通银行未来4年内也将向陕西省提供总额度600亿元的授信,用于支持基础设施、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以及民生工程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不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实施,其对下游产业和中小项目的带动效应必然会显现出来,一段时间后,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或将有所上升。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对中小企业客户贷款风险相对较大,不良贷款上升仍然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国家对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政策不会改变,并且会出台相关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