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
丁志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2009-3-9
立足亚洲,从贸易支付结算起步
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陆续出台。
2008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召开行长办公会,提出“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降低对外经济活动的汇率风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作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也陆续签署。2008年12月12日,中韩签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2009年2月8日,中马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三份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
这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基本勾勒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轮廓。
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自然演进基础上的政府顺势推动。进入21世纪,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境流通和边贸中的广泛使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国际货币动荡不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契机。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路径是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人民币具备在未来10年里跻身于类似日元、英镑的第二层次国际货币的潜力,和日元一起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代表亚洲一极。然而,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也主要在亚洲。因此,立足于亚洲,特别是东亚,是一种现实的稳妥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是推动人民币在亚洲区内贸易支付结算功能。作为国际货币,必须能够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使用。在亚洲区内贸易中,中国处于逆差地位,人民币可以通过进口支付走出去。另外,通过双边货币互换以及出口人民币买方信贷,外国可以获得人民币,用于从中国的进口和对中国的投资。
同时,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健全、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允许资本相对自由流动,但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在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投资渠道。从长远来看,则可通过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举措,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充分条件。
帮助亚洲抵御国际
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当前危机下,人民币区域化彰显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稳定亚洲乃至世界经济金融具有积极意义。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