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波及“三农” 1206亿新增投资策对
本报记者 陈善哲 北京报道
“2009年,可能将是中国农业极为困难的一年。”3月5日,在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切。
在政府报告中,农业被一如既往地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2009年将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种种即将实施的“惠农”措施,林而达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在对2009年的农业工作提出了最坦诚的预警之后,林而达也提出了对策,包括加大对农民的科技补贴,加速建立农业的政策性保险等等。
农业科研机构应为公益性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了要在2009年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对这些即将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评价?
林而达:即将出台的几个政策对“三农”而言都是很有利的。这些政策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比如,报告提到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00亿元。此外,工作报告也强调了要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些政策对农民都很有好处。
《21世纪》:在哪些方面政府还有进一步出台“惠农”政策的空间?
林而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尽管只有一句话,但是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我的建议是,国家应该不仅补贴粮价、补贴农机,对农村的科技投入也应该补贴。简单地说,就是要把科研单位公益性的研究成果无偿授权农民使用。实际上,这相当于政府拿钱购买科技成果让农民用。这也是一种补贴。
《21世纪》:这种补贴符合WTO规则吗?
林而达:符合WTO的规则。用这种方式补贴“三农”,就属于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21世纪》: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是怎么运作的?
林而达:前几年在科技部的主导下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把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院所转化成企业。如果把这些科研院所都变成企业,那么科技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成果营利。但是,科研院所希望通过农民赢利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时候,要把农业科研院所跟其他机构区别开。
《21世纪》:农业科研院所应该采取何种模式?
林而达:我建议,把农业的科研院所都定位为公益性质。政府补贴这些科研机构,然后把科研成果免费向农民推广,这相当于政府对农业进行科技补贴。
《21世纪》:既然一些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改革,再调回去是否有难度?
林而达:尽管一些地方在尝试把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院所转换成企业,但是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实现。比如,在北京,这些机构都还没有真正转成企业。而我听说广东省已经明确要把农业科研院所恢复成公益性。
2009年农业要未雨绸缪
《21世纪》:在小组讨论中,你重点提到了我国农业在2009年可能面临的风险。能否进一步地阐述?
林而达:温总理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困难的一年,我对农业的判断也是这样的。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我国的农业将可能面临极大的困难。有些人可能会奇怪,去年我国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为什么今年就面临困难?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三农”问题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去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是4000多元,但大部分是打工的收入。但是,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不乐观,很多人都返乡了。因此,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前景不乐观。
此外,近几个月国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降,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在北京的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的蔬菜价格降幅较大。新疆巴州棉花价格降到3元/公斤,导致尉犁县5%-10%棉田很晚还没有采摘。
2008年,尽管我国粮食丰收,但主要粮食每亩平均收益下降了20%,仅136元,现在还在下行。主要原因是农机成本升高,农业效益下降。种地不赚钱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极为不利。
《21世纪》: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林而达:我们还要充分估计2009年可能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20年来我们的GDP翻了一番,而农业因灾损失占GDP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翻了近一番。
气候引起的灾难越来越多。我做过一个统计,2005、2006、2007三年,每年农业的受灾面积都增加10%左右。2008年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农业也深受其害。而今年刚开始,北方就发生了罕见的旱情。因此,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未雨绸缪。
此外,今年还是“拉尼娜”现象比较活跃的一年,气候可能会有异常的变动。但是具体怎么影响,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报。
及早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
《21世纪》:既然对2009年的困难有了初步的预计,那么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林而达:要充分准备应付可能来临的农业上的灾害。要防灾、减灾,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及时补救。政策性保险和大灾基金补贴都要及早建立。
我也提了建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报告也提到了,保监会已经接受了委员们的建议,起草了关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条例。
应对大型的自然灾害,需要政府来投保,这样保险的份额才足够大。像去年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保险的赔付金额才覆盖损失的2%-3%,太低了。
为了防备意外灾害,需要以巨灾风险基金形式大幅度增加政策性大灾保险的规模,在农业GDP的1%的范围内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如果农业保险的规模能够达到灾害损失的50%-80%,完全可以通过保险理赔提供较充足的灾后发展基金,尽快恢复生产,把损失减到更小。
另外,建议超前开展气象风险指数鉴定的方法研究,准备根据各地气候灾害的指标,直接确定赔付标准的做法,以缩短灾害鉴定时间,简化手续,避免贻误救灾时机造成的损失。在条件具备的地方,要做到从现在的保成本,逐步过渡到保产品和保收益,使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真正受到防灾保护伞的保护。
《21世纪》:你的观点主要是把钱投下去?
林而达:对。像刚才说的农业的政策保险估计今年会在部分地区试点启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