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09两会经济报道 > 2009两会最新报道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高校不是官僚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高校不是官僚机构

  “我当校长的时候,对行政化在学校内部的表现也一直有很负面的看法,高校变成官僚机构是不对的。”吴启迪说到这里时,一脸严肃。

  吴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经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工作,后又回到清华读研,之后留学瑞士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到同济大学工作,被推选为校长。

  2003年6月,吴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直至2008年,在此期间,她分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位办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等,诸多领域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因此也深谙其中情况和问题所在。

  2009年两会期间,已经转任全国人大常委的吴启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在几个小时的专访中,吴一直强调要把教育人们如何做人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并一再强调进一步优先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而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有诸多路径需要走。如学校如何去官僚化,教育的投入体制问题等。

  在没新办法前不要动“副部级”头衔

  《21世纪》:你当同济大学校长的时候,是副部级校长。一般认为,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是导致高校行政化的症结所在。对此,你如何看待?

  吴启迪:我当校长的时候,对行政化在学校内部的表现也一直有很负面的看法,高校变成官僚机构是不对的。在高校唱主角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各部处是为他们服务的。但在高校中往往部处权力太大,对教师、学生不够尊重,这要改。

  但官本位在我们国家比比皆是。以高校为例,高职校长、书记是副局级,本科是正局级,还有中管副部级的三十来个重点高校。这样一来就有问题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专科想升本科,本科要升为研究型大学的部分原因,破坏了布局结构的协调,学校谋求“往上走”的冲动很大。

  行政化或官本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不断地把一些不熟悉教育的人塞给学校。比如一个县委书记或县长升不上去了,但要升一个副局级,于是就调到一个高职当书记甚至校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教师、群众反映很大。意见反映强烈的还有三十来所高校两个“一把手”副部级的问题,反对官本位、行政化,矛头直指“副部级”,对此我倒要说几句。

  其实这种“官本位”的表现不仅在高校有这种情况,企业也有副部级,甚至还有正部级的;科学院、工程院也有正、副部级;现在工、青、妇、工商联也有级别,基金会也有级别。在全社会都是官本位的环境下,唯独高校取消,无异于无视高校领导的政治地位和相应的待遇。在地方,开会时常常要排位,往往在省厅厅长,副厅长排完了之后才能轮到我们高校的书记,校长,这合适么?

  回想解放初期,校长或者书记是毛主席亲笔签发任命的,那算正部级还是副部级呢?后来改由周总理亲笔签发任命书。到了文革后,明文规定书记、校长是正局级。我觉得要找毛病,就从那个时候去找。我的看法,在官本位大环境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轻易不要去动这些好大学领导的这个级别,否则他们会被边缘化,进而影响一流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当然,也需要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像恢复由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任命,给校长书记们另外一种形式的社会地位。总之,我反对行政化,但是在没有新的办法前不要动“副部级”的头衔,重点大学副部级乃无奈之举。

  教育产业化:赚谁的钱

  《21世纪》:你一直在高等教育系统内,有一方意见说,国外高等教育都是走产业化之路。你的观点呢?

  吴启迪:我1999年就明确反对产业化。产业化以盈利为目的,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很不妥。澳大利亚比较早提education industry,但这个industry是对外国人开的,赚外国人钱,也赚了不少中国人的钱,但对他们本国纳税人就绝对不会做成产业化。英国的大学和欧洲大陆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对国内收费很低,但对外国人收费很高,对外国人他们搞产业化,收入加到GDP中。中国也可以这么做,对外国人可以这么做,但对自己本国的学生不能这么做。

  反对产业化不等于否定多元化投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确实不能只靠政府投入,而且多元投入要增加。实际上,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也已经不只是政府投入,已经有占GDP2%-3%的其它方面投入。

  但必须强调的是,增加各方多元投入,不等于用其替代财政投入。作为政府重视教育,甚至优先发展教育,在财政性投入方面应当有所体现,政府的责任应当到位。我们一直提的GDP4%就是这个概念。4%是全世界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作为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世界平均水平高于1%,而我国不到0.7%。教育优先发展,也应体现为优先投入。

  有人说要把我们国家的特别好的大学变成私立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从世界上看,除了美国一批常春藤学校是私立外,欧洲、日本、韩国、新兴国家、香港台湾地区的名牌大学都是公立的。中国百年来的名牌大学也一直是公立的。

  现在中国有一批公立大学办独立学院,把公办学校的资源拿来民办,并逐步与母体剥离,从而增加一批民办的本科院校,也精简优化原母体学校的机构,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我个人认为,不失为中国国情下的一种创新。

  《民办教育法》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民办教育法》在两个方面可能有点问题

  第一个是规定民办高校只能从大专起点开始办,先办大专,再升为本科,过多地限制了办学的范围。其实大专在我们国家目前基本上是高职,而我觉得高职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是两种类型,而不是两种层次。既然人家自己出资办学校,就应让他们自由去选择办学类型,比如人家想办本科或者研究型大学都可以,只要他们能办,可以通过评估认证来确认其办学许可。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允许所谓“回报”。当时《民办教育法》提出这个“回报”尚可以理解,但现在建议改掉,教育不能讲回报。

  职业教育两难:投入多报酬低

  《21世纪》:为什么职业教育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的状态,应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吴启迪:这种尴尬状况原因是芸芸种种的。

  首先,家长总期望孩子上全日制本科大学,甚至接着读研究生。总觉得职业教育低于普通高中和大学,这是观念问题。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让职业教育有吸引力,比如职业教育毕业生待遇更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出状元了。现在现实是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是扭曲的。投入比一般教育要多,但就业后取得的报酬却要低,有的低得还较多,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是事实。

  另外,企业说是缺技能型人才,但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并不见得重视职业资格,往往偏爱用廉价劳动力,即劳动准入没有真正做到,职业教育变得并不必要;同时,用人单位往往以高学历作为用人标准,职业教育在这里又被冷落,大家都挤大学这个独木桥。于是职业教育处于两难境地,不被首选。

  还有一个“立交桥”问题,也即由职业教育转到一般教育的桥梁。本来是应该搭建这座桥,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也这样做了,但是我们国家前些年做得不够。这其中,有些顾虑,怕冲击了职业教育,怕学生读完中职就去读高职,然后又升本,照样进入不了技能型人才的行列。但现在我想通了,这个桥不能堵,堵塞不如疏导,让市场规律去说话。有了“立交桥”,职业教育可能会使被接受度高一些,因为避免人们把职业教育看成死路一条。“立交桥”的搭建是我们教育内部应该做的事情。

  《21世纪》:职业教育收费较高这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政府是否在这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吴启迪:职业教育上政府是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这部分属于高中阶段教育,是应当逐步普及的,而且应当先于普通高中去普及。

  2000年以来,我们职业教育学费比较高,比普通高中高。按道理讲,应该低,农村职业教育甚至应该免费,因为学生总体比较贫困,但现在却是倒过来了。对此,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采取措施。采取的办法不是取消学费,而是采取助学金的方式,把学费补回来。现在的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90%都享有助学金,把学费给补回来了,加上顶岗实习,已达到准免费水平。

  这些处理方式是对的,但还可朝前走一点。因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帮助老百姓就业的。接受职业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家庭一般比较贫困,要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免费的问题是非常应该考虑的。这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这一点。

  但是,还应当强调一点,就是对职教本身建设的投入,包括教学条件、实训基地,也包括师资。这些年国家的钱都补给学生了,但学校没有得到经费补充,在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学校设施和师资就跟不上,必将影响学生的培养和质量,从而影响就业,所以下一步政府应当考虑对此承担责任。

  有人提出要把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义务教育,我个人感觉到义务教育过于强制性,因为义务是双方的,国家有给钱的义务,家长有送小孩读高中的义务,否则就触犯法律。但事实上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让小孩初中毕业后直接就业,将来再继续读书。这种选择很理性。在考虑减免学费时,我认为首先要考虑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对就业,对脱贫作用更直接。读高中毕竟是一个较长期的投入行为,因为可能还要继续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就业情况尚不明朗,所以我想如果要有导向,应导向帮助贫困家庭解决问题,导向农村,导向解决就业问题。

  支持行业和企业办职业学校

  《21世纪》:职业教育还有个问题就是一方面社会需要职业人才,另外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动手等能力却不强,这其中由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办职业学校成为一种呼吁。

  吴启迪:由企业、行业来积极地办职业教育我很支持。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欧洲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多一点。欧洲还有很多实体经济,所以职教很受重视。

  另外,半工半读的模式也很好,我们前些年力推的就是这个模式。比如第一、二年在学校,同时参加实训,或采取半工半读方式,一半时间到企业,第三年就去企业轮岗实习。

  目前,让行业协会、企业来办职业教育和支持职业教育还有几点困难。第一,当时把一些职业学校从企业里面剥离出来,所谓的“主辅分离”,现在这些企业就不太愿意重新拿回这些职业学校。第二,学生去这些企业实习,企业不太愿意,因为学生往往还是生手,而且需要有人带教,可能会影响一点正常生产。对此,我觉得政府应该出台比较有力度的政策,比如学生去实习应该给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措施,而且要有可操作性。其实,我们已经有减税方面的文件,但执行起来很难,要找原因。未来是否应该在法律上作出规定,将其列为企业的责任。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明确了企业有相关责任。今年要修改《职业教育法》,我们会尽力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门有审批学历教育资格的行政许可和教育政策制订的责任,劳动部门是一个综合部门,负责就业、职业资格准入等重大领域。部门直接去管理学校都是没有必要的,职业教育由行业和企业来办,不是由哪个部门办,是学校法人办。

  学校理想主义的落差

  《21世纪》:学校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但现在这方面似乎有些缺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启迪: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不如建国初到文革以前。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讲到素质教育似乎就是会琴棋书画之类的。其实,教育涉及到道德、品格、理想、信念等一系列修养问题。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如何做人。

  我始终认为学校应该有点理想主义,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在象牙塔里谈理想主义,而学生到了社会上也许就会感到有很大落差,这也是个难题。要想办法解决,这也是一个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家园,而又能影响社会,向社会辐射的问题。

  《21世纪》:那据你认为,此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否会重点突出这一点呢?《纲要》还需特别强调哪些方面?

  吴启迪:教育改革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做。我想突出以人为本的问题这次改革要特别强调。假如有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哪怕只是一个起步,也算是个成功。这将解决很多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比如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问题。当然难度挺大,但也应该去做。现在不管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就让学生追求上好大学,对于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考虑甚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需要特别强调这方面。

  《纲要》还应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考虑固然是对的。但教育同时还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当然还有引领文化,创新科技的作用,也是人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要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教育。

  

(责任编辑:佟菲)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每日一辩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

子女抚养,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成人,到了晚年子女当然要尽到抚养的义务。
国家来养,政府有责任提高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纳税人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服务,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查看全部留言  用户: 匿名:

两会《每日一辩》简介:

  • cctv4联合搜狐网向网友征集“老有所养,由谁来养?”的看法,您的见解有可能在3月13日《中国新闻》中播出。

两会调查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依然过高;对于09年的房价走势,34.4%居民认为会一直下跌…[详细]

 

两会图片更多>>

两会动漫

3.15趣味问答
  • 采访刘翔
  • 代表发言
  • 买房砍价
  • 委员建议刑法增“欠薪逃匿”罪
中国房市

  深圳的房地产价格,从05年到07年几乎翻了一番,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