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贷款开闸至今近3个月来,总共有6笔贷款成功发放,而6家第一批“尝鲜”的企业,无一例外均为央企或是大型国企及其子公司。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由于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尚未完善,短期倾向于大型国企在意料之中,但两年之内,并购贷款的“香饽饽”有望抛向私营地带。
3月4日,
交通银行把其并购首单交到了宝钢集团手里,并在第一时间将7.5亿元贷款发放到指定账户。此前,
首创股份、中信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建材以及百联集团的并购交易先后获得了国开行、工行、建行等银行的支持。
对于银行提供并购贷款仅限国企的现象,业内人士有颇多非议,认为并购贷款开闸至今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化特征,市场化程度明显不足。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曾经表示:“我们希望并购贷款真正成为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事实上,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并购重组的需求是很大的。“并购贷款开闸以后,很多企业都来申请贷款,但是几乎很少见到央企或者大型国企,都是其他类型企业居多。”某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市场需求如此之大,为何预期甚高的“并购贷款潮”并没有如期而至呢?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研讨会组委会主任、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向记者介绍:“并购贷款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业务种类,即便它可以为银行带来极大的收益。因为并购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率较高的活动,风险较大,在经济危机之下尤其如此。”
据Dealogic公司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失败率为17%,2007年这一数字为25%,2008年则达到了28%。而并购贷款是以并购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为第一还款来源,因此一旦企业整合不成功,银行所发放的并购贷款就将面临着无法收回的局面。
而长达12年的禁令,也让国内大多数银行对并购贷款业务感到陌生。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并购贷款业务在大范围内的推广,央企和大型国企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经营、财务等风险都相对较大,这也是银行暂时并未向其他企业投放并购贷款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在风险防控机制上的不足,还是人才储备上的缺失,都制约了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规模。”符文忠指出,银行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能够逐步熟悉业务,完善机制,补充培养人才。在能够达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之前,银行很难大规模地展开并购贷款业务。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趋向成熟之后,并购贷款就能实现大范围的投放。”符文忠表示。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