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衰退之年 中国经济突围 > 中国组合拳防经济下滑 > 巨额投资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

  谁是潜力股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刘慕仁称,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离不开产业建设,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快速形成的项目,才能形成产业集聚。

  来自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两岸经贸的合作,也非常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和提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呈现全面隆起之势。

  中央的意图是明显的,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信息,引起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在讲发展,但在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做到发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样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呢?

  毫无疑问,谁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中标)海西经济区:

  四省20市发展新布局凸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娟娟 张伟/北京、福建报道

  “海西建设的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西发展活力和先行优势日益显现”。这样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设中尚属首次。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将在扩大“三通”效应、提升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等方面着力先行先试,不断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两会”期间,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优惠政策近期出台

  “国务院近期将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采访中,这一消息得到数名福建籍全国政协委员的证实。

  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两会”期间,福建代表团的庄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议,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海西的定位。代表们在建议中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福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事实上已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区,按照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来推动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出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决策部署具体化;二是呼应台海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为拓展两岸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营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氛围。

  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给与福建在先行先试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福建能够优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试验,特别是在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适当地降低一些门槛,让闽台在金融、保险、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产业合作时让福建对台湾继续保有实施一些特殊、灵活的政策,包括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门槛等等。”

  呼吁建立“海峡经济区”

  “两会”期间,包括民革中央在内,多份建议提出建立“海峡经济区”,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远景,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可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两岸加深沟通往来的交融地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共同构建起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两岸的合作经过时间和经济运作经验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密切,量的变化会慢慢引发质的变化。‘海峡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规划之中,通过两岸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将是促使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促成台湾海峡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

  福建社科院前院长严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海西发展面临的机遇之一,就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比较困难,“台湾是个市场很小的地区,地区内的市场人口只有2300万,它的市场基本上是在国际市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的订单下跌非常显著。台湾的企业界都在讨论:台湾怎么办?中国与东盟的“10+1”协议到2010年就要生效,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台湾将享受不到这种零关税的好处,“10+3”(东盟与中日韩)还在谈,如果谈成,台湾将更加边缘化,所以台湾经济现在面临许多思考和反思,台湾与大陆订立经济联合体、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比过去更加迫切,两岸在经济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马祖籍“立委”曹尔忠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很务实,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表达了很大的善意。报告中再次提出支持海西的经济发展,说明两岸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闽台,海西应该结合海东,形成一个“海峡经济区”,共创经济荣景。

  “如果成立海峡经济区,那么在经济规划和经济前景方面,更多地由海峡西岸与台湾进行更加密切地协商,两岸一起为海峡经济区做出一些事情,如产业上的衔接等。”严正表示,“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是双方的。将来会怎么样,只能继续观察。台湾的愿望已经表达出来了,但会怎么样还说不准。”

  海西进入大发展阶段

  2月22日,由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率领的福建省赴台经贸交流考察团赴台,考察团主要成员有福建省外经贸厅、台办、发改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和漳州、泉州、宁德政府的负责人,这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岸“三通”以来,福建省赴台考察交流级别最高的代表团之一。期间,闽台石化业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为今后闽台石化产业的直接对接建立了工作平台和机制。

  根据国台办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从2009年起,将原于“九八”投洽会期间在厦门举办的“海西论坛”更名为“海峡论坛”,今后每年举办一届。据吴能远委员介绍,海西论坛主要是福建省自己办,层次比较低,这次提升到国家级,国台办之所以积极支持,是希望把海峡论坛办成全国第一档次的两岸交流的大论坛、平台。

  有媒体评论,虽然只是一次之差,却显示已经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涉及闽、浙、赣、粤四省20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最新发展布局即将浮出水面。

  “国际经济危机和两岸‘大三通’作为内外因,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时机,海西将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升级的阶段。”吴能远委员表示,“海西后5年的发展将有两大特点:一是海西建设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前5年虽然也在发展,但大体上处于呼吁、准备的阶段。因为中央给了政策的话,海西建设就可以更大幅度地、大张旗鼓地展开,后5年的发展成就会更加巨大,真正展现出海西的优势和前景,使得海西在大陆整个区域里凸现出它独特的功能性优势。二是呈现出从海西经济区向海峡经济区转化的趋势。当初提海西经济区就是立足于建设海峡经济区,把闽台这样相邻的两个经济区整合起来,这个整合符合亚太地区经济整合趋势的。未来5年,大体上可以看出这个架势。这将使福建经济发展具有更稳定的基础,更强烈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更广大的腹地,通过海西发展把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起来,在中国东部形成一个大片的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

  GDP突破2000亿元 “雁群效应”形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许连宝/北京、广西报道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很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把这个势头继续保持下去。”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章远新在“两会”期间对媒体如是说。

  “两会”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武代表向中外记者表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2006年3月成立以来,以国家批准实施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纲领,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陈武代表告诉记者,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年年均超过16%,经济区4个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省内中下水平跃居前列。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总值达2219.7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雁群效应”已经形成,国家战略优势开始凸显。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将这种势头保持下去,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外界对广西关注的焦点。

  “龙头”效应显现

  根据国务院2008年1月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北部湾地区不但享有国家给予的4项老政策:即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还享有5项新政策:即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创新、开放合作。中央的有力部署加速了北部湾经济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环北部湾的地区合作。

  “2008年1-8月,北部湾经济区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5%,高于广西8.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82.4%,高于广西18.6个百分点。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瑞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北部湾经济区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使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共识走向实践,制定出积极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的计划,希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达到2219.7亿元,对广西GDP的贡献率达35.8%。

  多重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建设获得重大突破。防城港核电、北海林浆纸、北海铁山港石化等重大产业都在加紧布局。“经济区已有石化、钢铁、能源、林浆纸、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一批在建和拟建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已完成投资400多亿元。”陈瑞贤介绍说。

  为破解资本困局,近年来,广西着力实施“引金入桂”战略,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已在广西布局。2008年10月23日,作为直接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机构,广西北部湾银行已在南宁正式揭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已从过去的投资盲点,变成今天的投资热点;从当年经济发展的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陈瑞贤说。

  此外,根据《越南经济时报》3月5日报道,越南政府总理近日签署决定批准《至2020年北部湾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该规划旨在将北部湾沿海地区发展成为活跃的经济区,成为可带动越南整个北部地区发展的力量,成为促进越南与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动力。因此,来自广西的代表都很关注就泛北部湾经济的进一步合作,纷纷准备就设立中国-东盟城市的进一步合作提出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莫小莎告诉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她就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一体化、北部湾港口群等提出一些建议,促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城市群特色成突破口

  北部湾经济区在建立之初,其包括南宁在内的“1+3”城市群格局别具特色,经过3年多的发展,其开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广西防城港市委书记沛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自身特点,防城港市围绕钢铁和核电领域加大港口建设,一期总投资686亿元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和装机600万千瓦、总投资近700亿元的红沙核电项目分别在2008年3月17日和10月10日获得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此外,还与越南下龙市结为友好城市,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和扩大兑现保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部门会审的项目落户机制,引进区外境内资金43.94亿元,较去年增长79.7%,外商直接投资额5095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2.07亿美元,占广西的六分之一强;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626万吨,占广西沿海港口总量三分之二强,增长11.3%;海关税收67.94亿元,占广西的62.1%,增长40.3%,已成为广西资金净流入最多的市。

  钦州市在200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这是中国第6个、西部地区第1个保税港区,主要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全国人大代表、钦州市委书记汤世保对记者表示,钦州保税港区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平台,将有力推动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因为保税港区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兼具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区港一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出口加工区相比,保税港区具有的物流分拨等功能使其与境外、区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与保税物流园区相比,保税港区允许开展出口加工业务,使其更具临港加工优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正如一位广西人大代表所说:“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紧紧围绕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之后多次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展调研,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加快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今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总理的工作报告使我们心情激动,信心十足,相信北部湾的发展会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中标)成渝经济区:

  力争2020年GDP占全国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刘建新 黄力/重庆报道

  谁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新增长极?在西部,成渝经济区被看作是最有实力的候选者。位于西南的两个重镇,作为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布棋,重庆和成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肩负起振兴西部的使命。

  “十一五”期间,注入四川的重庆民营资本高达288亿元,位居外省市在川投资额第一位;仅“泛成渝经济圈峰会”就有24家企业与举办峰会的城市遂宁市签定投资协议,签约项目24个,签约金额达29.16亿元……

  也许连当初研究“成渝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项目专家也没想到,“成渝经济区”会彰显出如此惊人的爆发力。

  经济增长极的新“面孔”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在2002年前还仅限于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最早倡导者和《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参与者,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专项课题是2005年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的。而正真被川渝两地官方所确认的时间,应该从2007年4月2日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才正式算起。确立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

  廖元和说,按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成渝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

  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而作为限制成渝发展的交通《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也给予了重点照顾。据悉,成渝经济区将修建“环线高速”,构成6条城市间快车道,分别经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还是“断头路”(指互不相连),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成都到重庆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两条通道,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到2010年,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预计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将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

  据了解,目前在川渝地区的33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是县级市,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这导致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而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说。

  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中间城市群逐渐成型,成渝两地才可能真正构成经济意义上的共同体。

  不过,尽管如此,川渝两地的建设者仍然信心十足。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全国估计为65万亿,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国的近8%,基本具备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民间力量开拓区域合作

  “‘第四届泛成渝经济圈高峰论坛’将在10月份进行,不过可能今年的议题将会有所侧重,务虚的论坛可能会变成一个务实的项目合作会。”日前,泛成渝经济圈高峰论坛秘书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介绍,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以成渝经济区的商会为核心发起方,联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港澳台商会组织创办。其宗旨是想在“十一五”期间,借助峰会平台,推动成渝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港澳台四大经济圈,形成更加紧密的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

  重庆市总商会副会长陈健介绍,峰会的目的,就是要让成渝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区域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他们还想通过这种商会联办的模式,进一步拓展、聚集全国民企企业家,共同参与成渝经济圈的打造,使其成为一种模式。通过民间力量开拓区域合作新局面。

  各路诸侯“送秋波”

  成渝经济区的影响也许并不局限于四川和重庆两地。贵州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毕节试验区将主动与成渝等先进地区接轨并融入成渝经济圈。

  秦如培说,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与重庆比邻,毕节试验区处于成渝经济圈的辐射范围。毕节试验区将主动与之接轨并融入成渝经济圈,促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毕节市参加重庆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以及毕节地区党政代表团到重庆进行考察学习,就是主动接轨成渝经济圈的重要举措之一。

  秦如培表示,将来毕节试验区与成渝经济圈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关系。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深,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而毕节试验区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等非常丰富,可以为成渝地区提供丰富的有机食品,也可以成为成渝地区的“后花园”。

  瞄准“成渝经济圈”的并不只贵州一个。据了解,随着川藏铁路的开通,西藏也正积极的争取,希望能正式纳入“川渝经济圈”。

  西藏自治区铁路办常务副主任巴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川藏铁路近千公里线路途经昌都、林芝、拉萨,对西藏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川藏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规划也要相应调整。”

  西藏自治区铁路办副主任付玉寿告诉记者,川藏铁路建设通车,人流、物流、信息流很快也会增加,西藏经济将逐步融入到“成渝经济圈”。同时,成渝地区丰富的物资也会通过西藏借助南亚陆路商贸大通道,进入南亚地区,逐渐融入“南亚国际经济圈”。

  川渝合作不能停留在文件上

  尽管外界都看好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前景,但要真正发展起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

  重庆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川渝合作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重庆和成都这对欢喜冤家的关系,作为成都市与重庆市的高层官员是很希望合作发展的,但是双方的合作在政治地位上却是不对等的,因为在前者的省会城市和后者的直辖市中间还隔着一个四川省,很多决定,成都市是不能自己表态的。”

  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上述官员称。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中标)黄河三角洲地区:

  800万亩土地成稀缺资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董陶/北京、山东报道

  时至今日,提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作为中国大河经济带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却鲜有人提及。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规划就已经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速,2008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出于“探索高效、环保的区域开发模式,参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考虑,山东将投资千亿元加速开发黄河三角洲。

  如今,黄河三角州这片有些神秘的土地,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黄河三角洲在哪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山东省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人口普查,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2008年4月和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赋予黄河三角洲“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支持全省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山东东营,这个1983年建市,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4万的年轻城市,成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一直是东营的重大课题,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进行了艰苦探索,虽经历不少坎坷,但在国家、山东省及东营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黄河三角洲已经进入大规模推进的新阶段。

  投资1100亿 开发三大主导产业

  尽管山东省的经济状况在全国排在前列,但山东也有自己的烦恼: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沿海地区发达,中原地区发展缓慢……这一切,一直令山东省的执政者们寝食难安。2008年4月,山东省出台了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自此,山东省迎来了新的区域发展时期。

  “我们的百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黄三角?国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黄三角?这个问题曾经困恼过我们,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而且不会动摇。”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东营将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上投资1100亿元,发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和现代渔业及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黄三角的发展理念,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也是黄三角有别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的最鲜明的特色。”

  张建华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将最大限度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建设黄河三角洲,首先考虑的是和谐问题,要建设好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做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更加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而统一,只有这样,黄河三角洲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这在近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背景下,成为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同时,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在其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使其在参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后,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费云良说。

  据了解,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划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作为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而“转变发展模式”成为了黄三角开发建设最大的亮点。

  2月20日至22日,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到潍坊、东营、滨州三市,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姜大明先后来到潍坊市的滨海开发区、东营市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等地,着重考察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企业生产等情况。姜大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是山东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建设统一指导,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品牌。”

  由区域发展到国家战略

  “30年前看广东,30年后看山东,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起步,我们已经在路上。”3月5日,张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黄三角的开发建设的已经全力提速,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大发展的同时,黄三角地区尤其东营市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全面推进。

  “目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取得了良好开局。我们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设临港产业区,目前,港口建设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港区配套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大项目先后落地。同时,黄河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我们的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汽车营地等项目已经开工。还有现代渔业示范区,初期开发的4万亩渔业产业区基础工程全面展开。”

  “不是有句话吗,‘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物流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我们已经加快了‘三路两港一场’的建设步伐。目前,威乌(威海—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黄大铁路已开工建设,德龙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初也已经开工。”张建华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由最初的山东省主导,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发改委将于近期出台具体实施规划。“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区域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配文)中国正形成六个核心经济圈带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杨开忠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一体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加速中国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经济型发展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期。

  首先,地区产业和人力双重雁行转型升级。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随着土地、环境服务、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以及创新型国家核心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沿海核心地区——珠三角、长三角、首都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向产业“微笑曲线”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周围地区、特别是市场通达性较好的沿海核心地区毗邻区域以及沿长江、沿京广线、沿黄河中游地区,则积极承接沿海核心地区因产业和人力资源升级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加速推进自身产业和人力资源转型升级。因而,全国呈现以沿海核心地区为引领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双重雁行转型升级的局面。显然,去年以来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转型升级。

  其次,城市化方式优化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17.92%上升到2007年44.94%,平均每年提高1. 4个百分点以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之内可能延缓城市化,但平均来看,在未来15-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的高速发展,估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将达9亿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方式将出现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城乡区域半分割半融合条件下的城市化向城乡区域一体条件下的城市化转变;二是从社会权利不完全的人口城市化向完全的人口城市化转变,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常住人口将合二为一;三是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加速从制造化向服务化转变,服务业比重加快提升;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速,其滞后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五是从相对分散的城市化向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方式转变。未来15-20年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将大幅增长,全国可能出现10个左右平均覆盖人口超过6000万的“城市群;六是从相对不理性的向相对理性的城市成长方式转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明显上升。

  第三、随着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网建设,扩大内需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加深,核心经济圈带进入多元化调整重组过程,全国将形成六个核心经济圈带。一方面,沿海核心经济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另一方面,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三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我国沿海内地区域发展差距,尽管在集聚经济、技术创新以及空间交易效率的驱动下长远仍可能会趋于扩大,但在当前一段时期内随着核心经济圈发生多元化调整重组则应趋于缩小。

  第四、区域协调互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首先,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期,商品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加剧,但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跨地区衔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将加速形成,从而会有力地推动全国各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可能进一步扩大,围绕产业、人力资源双重雁行升级转型和经济核心圈带的形成,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其三,全国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省-县(市)-乡镇分级分等行政区体制加速形成;类似美国MPO(大都会区规划组织)的跨地区协调的“界面组织”有可能作为正规行政区划的补充而出现;同时,新的设市制度也必将产生。

  最后,为了适应和驾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调整,我国应该着力加快研究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和政策,一方面继续针对特定地区制定和实施特定振兴规划和政策;另一方面着手“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系统营造高效、公平、安全、宜居、永续的国土空间格局。

  黄三角经济区

  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黄河三角洲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状三角形(半圆形)。扇形半径近80千米,面积5450平方千米。

  根据2008年山东省政府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1/10和1/7。

  海西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又称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调查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2007年4月2日,重庆与四川省政要在成都达成《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协议》首次确定了以“成渝经济区”作为两省市合作平台。该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覆盖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GDP占西部总量30%。

  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2006年3月22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成立;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北部湾经济区近期规划建设面积86平方千米,集中建设钦州市的钦州港工业区、防城港市的企沙工业区和北海市的铁山港工业区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全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区数据首次在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单列出来: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4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幅高于全区水平。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