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形形色色的机构投资者充斥证券市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机构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取未公开披露的经营信息,采访对象的统一评价是:“这种事情太平常了。”甚至还有机构将上市公司是否愿意透露经营信息作为公司是否“透明”的判断依据。
基金公司是机构投资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位长期跟踪基金的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经理从上市公司获得敏感信息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象净利润这样的数据其实他们并不太感兴趣,现阶段比较受基金关注的信息往往是年报的分红送转、业绩的爆发性增长和资产重组等。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一般相当准确,而且是提前较长时间就了解到了相关信息。”
除了处于买方地位的基金公司外,处于卖方的券商也能轻易地从上市公司获得多种经营数据。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确实是可以问到一些比较细节的数据,而且通常都是没有披露过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主要产品销售及毛利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员问回来后自己就能把业绩算得差不多了。当然,那种直接问的也有,一般属于关系很好私下交流的。”
据了解,券商分析师在调研上市公司时,一般能够获得诸如产品销售额、产品毛利率等外围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师可以计算获得类似净利润这样的核心数据,如果再进一步,通过股份数量的稀释,就能推算出每股收益来。而一位钢铁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有不少分析师与上市公司的高层关系极好,他们在与公司高管的聊天中自然而然可以获得不少信息,很多资深的研究员能量很大,很多数据拿的很容易,这并不希奇。”
一位曾经为上市公司和机构“牵线搭桥”的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候上市公司也会主动向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些经营数据,他们或是因为有拉抬股价的需要、或是在再融资等方面有求于机构。据我所知,一般机构都对上市公司的分红预案最感兴趣,提早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是比较平常的事情。”
机构之间就上市公司经营数据而相互帮忙、信息共享也是家常便饭。据悉,目前上市公司较少接待私募等投资机构的现场调研和交流,但是部分私募通过与公募机构的良好关系,得以匿名加入到对上市公司的“考察”之中。
除了专门的调研和交流,机构甚至还从制度上制造信息不平衡。每年年底,在机构投资者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年度投资策略会议和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之后,往往会安排一个上市公司高管与机构交流的环节。但这种交流并不接受媒体和普通投资者参加,一位经常参与券商投资策略会的个人投资者表示:“如果都是公开信息,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进去听呢?这对我们这些中小投资者实在很不公平。”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