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轰鸣30年的增长引擎,到了阶段性维修的时刻。
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首,如今我们需要直面的现实是:出口型的制造公司是金融风暴首先波及的中国实体企业,他们感受到的疼痛更为直接与剧烈。
过去积累的经验并不足以解释刻下的所有问题,而企业家们也不得不面临更糟糕的情况——“死循环”正在进行:消费及信心的下滑,导致公司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库存猛增——货款回笼困难,现金断流,周转不灵——收缩规模,大幅减产限产,甚至停产——大批企业倒闭——裁员降薪潮出现,工人失业潮涌现——消费信心无法提振。
当然,需求会萎缩,但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要接受“剩者为王”的游戏规则。为了避免陷入这个漩涡,企业家们不能坐等市场信心的恢复,而应更快地行动起来。
一般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降低成本费用率,特别是大宗广告和推广费用;增加现金流,紧缩信用,清收应收账款;去库存化,严格控制存货增加,快速分销等。但是聚焦到企业管理的微观层面,他们的做法各有不同。
敏锐的企业,已经早早做出改变。我们试图找出这些提前准备“冬储粮”的公司,进而了解他们是如何“一叶知秋”,如何“深挖洞,广积粮”,又是如何准备好开往春天的地铁。
本期案例里,我们选择的样本是两家OEM起家且目前还拥有相对庞大的OEM业务的公司:美克集团——OEM外销依然占其营业额的60%;真明丽——90%以上的业务都是出口。它们分别的做法是,美克股份选择外部出击——收购了产业链处于上游的设计公司,进而直插进入美国零售腹地;真明丽则在内部做“减法”——砍掉80%的供应商,对库存管理进行优化。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制造商,在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的基础上,美克与真明丽都在往“制造一体化”努力,以美克集团董事长冯东明的说法,就是,要成为“服务型的制造商”。
强调制造商有服务意识,即回到营销老祖们的那句老话:客户导向。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现在,你做到了么?
本报记者 徐丹 北京报道
冯东明等了一年多,终于在他认为最合适的时机出手——2009年1月6日,有着56年历史的美国家具设计、经销公司Schnadig,被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600337)(下称:美克股份)收入囊下,收购价格为894万美元。冯东明是美克股份的母公司——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克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对方的设计能力和零售客户资源,是冯东明在经济寒冬中仍然“一掷千金”的原因。美克股份通过此次资产收购,可使这些能力升级。
根据美克公司提供的信息,2008年,美克集团的订单还是很满,工厂依然满负荷运转,但其外销客户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占用以确保现金流运转,纷纷要求延迟订单出货,这大大增加了美克工厂的负荷。
即便如此,冯东明仍然选择了到大洋彼岸出手收购,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引发的资产贬值效应,使冯东明等到了心仪的收购价。当然,在他看来,“等待”的前提,是这个品牌在市场上还未开始贬值。
最佳收购点
Schnadig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家族企业,主营业务是从事家具设计、采购和经销,拥有两个配送中心,其鼎盛时期产品一度销售到美国46个州及多个美洲国家。
2006年,Schnadig公司将其在美国国内的工厂全部关闭,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也就是从那时起,美克股份成为Schnadig公司的供应商之一。
2003年开始便主推自己的设计资源的美克集团,一直便谋划着从OEM向ODM(原始设备设计商)转变。由于大部分制造业务主要是出口美国的贴牌业务,因此,收购一家美国当地的设计公司是不二选择。
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地产市场的泡沫。次债危机发生之后,房产需求跳水般的萎缩,无疑波及到与房产直接相关的家具行业。
2008年初,Schnadig的家族经营者找到供应商美克股份,希望后者能够来收购自己的家族生意。“他(Schnadig的家族经营者)已经78岁了,要退休了,他要有两种选择:一个选他放心的人,另一个随便卖掉。”
“我们虽然只是用近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它,但要用心做的话,我们可能会追加例如5000万美元的投资;换其它公司,可能收购的价格多一些,但不会追加投资来做好它。”冯东明认为,这是促成这笔交易的关键所在。这听起来像巴菲特在1970年代用来说服B夫人,将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卖给他的理由。
无声的贸易
不论如何,美克成功地反“仆”为“主”,完成基于供应链的向上垂直收购。“它不能算是美克股份最主要的OEM客户”,冯东明说,“它在我们的生态链上,是其中一个环节,所以我们收购它是水到渠成。”
而Schnadig能带来的,正是微笑曲线的两端:设计,以及终端品牌和其拥有的美国市场销售渠道的关系资源。
2000年前后转战内销,改变了美克集团以代工为主的商业模式,也极大对冲了纯粹出口导向的经营风险。2002年,这家赚了10年美元的OEM公司,开始自建国内专卖店渠道,并打造在国内销售的自有家具品牌:美克·美家。
但治标不治本,在OEM外销依然占其60%多收入的情境下,如何直接从制造这端来“把脉升级”,便成了冯东明亟待解决的问题。
冯东明希望美克股份的定位是“服务型的制造业”——这是2009年,美克股份给自己的制造业转型定的新名词,简单如冯东明所说:“我不仅仅是来料加工,而是帮你设计,帮你做产品开发,帮你配送,直接到达你的零售店面”。
在冯东明看来,这是一种更智能的商业模式,它的最高境界要实现的是“无声贸易”。零售商想要销售任何一种产品,它一回头,就能“拿到”。
因此,美克提出“直通车服务”的概念,即通过自主开发设计主题类产品,实现工厂与零售商的直接合作。而美克对“服务型制造业”的期待是,通过设计、开发、品牌、销售渠道、运营能力、物流等提升制造业在加工环节的附加价值,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收购Schnadig,让美克的直通车装上车头。
收购后的整合
交割当天,冯东明就让手下副总裁直接做出了Schnadig接下来的年度计划图,从1月开始,每周做什么,到年中时再调整一次。这偱的是美克在国内的管理习惯。
收购前后,冯东明在美国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管理要做到什么程度,激励体系要做到什么程度,营销要做到什么程度,产品开发要做到什么程度,结构要如何划分……这些都是真刀真枪地干。”
计划和执行均很重要,因为他对Schnadig的期望,是在收购当年便带来1.8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增长——这个数字,是美克集团出口业务量的15%左右。这无疑会是个让投资者期待的漂亮数字。
但依然有问题存在,Schnadig作为美国老牌的家具设计和经销品牌商,被美克股份收购,会否损害美克股份与美国其他经销商客户的关系,从而导致更多的客户以脚投票?
是否足以对冲这样的风险?对此,美术出身的冯东明喜谈“平衡术”,“Schnadig目前主要产品是沙发,我们大量的客户的主要业务是实木家具,大量的矛盾回避掉了。”
此外,在收购之前和之后,美克注重和所有客户保持沟通。如冯东明所说,“我在美国专门组了一个团队,我们一起去拜访这些公司,告诉他们我们收购Schnadig,不会和你合作的业务产生什么样的矛盾。当我们去收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平衡能力。”
不过冯东明亦承认,收购之后,Schnadig的实木产品占比会逐渐上涨,他希望通过价格错位,进而错开竞争,“让大家直接感受不到这个竞争”。他亦不否认,终有一天,Schnadig会和美克股份的客户更直接竞争,问题是:到时的市场格局,也已经是“今时不同往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