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政府转型直接相关。从现实的情况看,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承担着哪些相应的责任,同时政府职能要做哪些相应的转变?
迟福林: 坚持公益性,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主导作用,为全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新医改的最大亮点。
从社会公共需求变化和政府责任的关系上看,有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保证制度安排、设计好。如何在城乡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以公平为基础的新制度,这是政府在新医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这是新医改中居于“第一位”的公共产品。
第二,如何形成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保证8500亿投资到位,并由此推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第三,政府要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要责任。公立医院是政府职责的延伸,老百姓常常会把公立医院的好坏与成政府直接联系。
第四,严格的市场监管。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问题也很突出,影响也很大。
记者: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如何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迟福林: 我的看法是,第一,不能简单地把医疗改革的失败归结为医疗的市场化。严格讲,这几年医疗改革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责任不到位。“看病难,看病贵”,有多种原因,其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和责任不到位是重要原因。
第二,中国的医疗卫生需求是不平衡的,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而政府只能解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问题,不可能包揽解决一切。这样,其它的需求,就应当由社会和市场去解决。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决定政府只能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第三,即使政府要解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由政府直接来代办,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如公开采购服务等,这样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第四,公益性不能与公立医院划等号。公立医院是公益性的主体。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开始做慈善事业,很多社会资本愿意进入公益性领域。体现公益性,应以公立医院为主体,采取支持、鼓励的政策来吸引、争取社会资本的参与。
归纳起来说,政府是主导,政府责任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市场、社会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同时充分肯定社会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