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3%,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衰退的步伐究竟已经走到哪里?我们无法定论,在众说纷纭中,我们不妨就以悲观的预言者IMF为一视角,通过对其作出判断的逻辑及依据的追溯,以及其以往以及当下在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来揣测危机仍在逼近,还是正渐渐远去。
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再次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3%,(在09年1月份的展望中,IMF预计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下降至0.5%),如果预期成真,那么全球将经历自“二战”以来最深的经济衰退,更为严重的是IMF还将2010年的经济展望由“逐步复苏,增长率回升到3%”弱化为“逐渐恢复,增长1.9%”,IMF通过分析21个先进经济体自1960年以来至今的商业周期,认为金融危机同时伴随全球同步下滑可能导致异常严重的和长期的衰退。
因此,如何缩短经济衰退过程,尽快重归良性轨道,是当前摆在各国面前的核心问题。
拐点或现
令人欣慰的是,一季度部分向好的经济数据,似乎显示全球经济正在从恶性衰退的悬崖边缘走回来,现在主要经济体所处的状态可能已经转为了普通衰退,特别是中、美经济自由落体式的下滑已经得到初步遏制: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指数、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等指标的企稳,以及金融巨头的一季度的盈利,显示美国政府此次选择的道路应该是正确的(此次危机中,美国当局没有犯大萧条期间犹豫不决和左右摇摆的政策错误)。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经济,更是表现突出,一季度实现了6.1%的增长,从自身来讲,该水平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较低水平,但是不要忘了这一成绩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陷入负增长的衰退环境下取得的,特别是强韧的消费和投资,极大的弥补了外需下滑对经济的拖累(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4.3%、2%、-0.2%)。
因此,如果依照目前的态势,此次危机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了,并且在中美经济率先复苏的带动下,其他国家陆续将会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当然由于此次危机是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IMF在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预计此次金融危机将带来仅4万亿美元的资产损失,占到了全球经济GDP的6.35%),经济复苏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在经济触底之后,极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筑底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还要看各国后续实施逆周期措施的力度和各国间的协作度了,而这其中当数中美之间的合作最为重要。
根源再反思
大家对于此次危机的根源反思了很多,全球经济失衡是最根本的原因也为大家所共识。实际上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世界经济实际上完成了包括有纪律的货币体系转向无纪律的美元体系、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全球化转变和美国式发展道路的普遍认同在内的三大转变,而且伴随美元汇率和美国利率政策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直至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元经历了三次大的贬值和升值,同时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也经历了三次降息和升息周期),全球的资源及财富多次因金融危机而被重新分配,其中美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并不是所谓“阴谋论”,而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凭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享受工业化红利的必然结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兴市场国家产业链逐渐同世界市场完成衔接,美国经济的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美国实业可以通过海外的投资来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红利(美国标普500的企业有一半利润来自海外),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则能长期获得物美价廉商品,美国政府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掌控好美国居民手中货币而已(仅就此点来说,格林斯潘应该说是称职的,只是他把人们手中的酒杯由小变大的速度太快了)。
此次经济危机,则将上述经济模式打破了。在收入预期、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美国人的生活模式被迫发生改变,目前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回升至4.2%,而耐用品消费的环比折年率则是下滑至-22.1%,贸易逆差额也由2003-2007年间的月均420亿美元回落至目前的250亿美元。
需求方的改变,必然对供给方产生冲击,其中中国无疑最为明显,出口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受此拖累工业生产增速也滑落至个位数。由此可见,即便是全球经济离底部越来越近,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模式一旦被打破,必定需要一个漫长的筑底过程,而能否出现新的经济模式以使得全球经济运行重新走上新的增长轨道,就成了当前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待合作新模式
纵观此次危机中各国的救市行为,中国政府无疑是最果断和力度也是最大的,而中国在这次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也是最积极的,不仅大声疾呼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且切实采取了实际行动来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不被金融危机所阻断(从英、德到美国再到法国,中国已经开始了全球巡回采购)。
在启动内需方面,成效也十分显著(剔除价格因素,今年一季度实际消费增速为15.85%,远远高于2003-2007年间的11.3%),更为重要的是,包括8500亿的医改计划在内的多项涉及民生的改革正在加快推进。也正是基于此,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全球走出低谷寄予了厚望。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下发生的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的解除,并不能依靠个别国家来独立完成,对于中国而言自也不例外(2008年全球GDP 大约为63 万亿美元,中国进口总额是1.1 万亿美元,如剔除用于加工贸易中的进口,纯粹用于内需的进口就剩下不到4000亿美元)。
因此,在衰退面前,各国更需要携手培育新模式,需要认真地思考新经济模式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后,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不是采取“以邻为壑”的狭隘保护主义。正如温总理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所言只有“深化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如何把握好此次危机带给我们的机遇,为下一个30年谋好篇、布好局,则显得更为重要,从而为中国实现由一个全球化的参与者向领导者的华丽转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