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产粮状元县榆树市是吉林省劳务输出第一县,日前举办了一场万人规模招聘会,这是长春“送岗下乡直通车”系列活动之一,共吸引了200多家用工企业。洽谈会主要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提供就业岗位。而在这过程中,折射出了当前农民工就业三大难题,亟待破解。
“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能力差是第一难。” 榆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谢绍忱说,现在农村能走出去的基本上都走出去了,剩下在家的都是些文化低、素质差的人,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在市场上不具备就业竞争能力,找不到转移就业门路,只好在家守着有限的承包田过穷日子。而且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离不开老婆离不开家,在小农意识支配下只图温饱,不图富贵,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很大障碍。
新生劳动力就业能力差。据统计:2007年-2008年两年初中未升入高中的失学人员达到6041人;2007年-2008年两年高中毕业生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达到4550人,到目前为止,两年来就有10591个初高中毕业生流入社会,这些人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这些新生劳动力有90%以上需要从事劳务。
榆树市市委书记李国强说,金融危机有一个正面的效果,那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多企业为适应竞争需求,将被迫进行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将随之增高。他说:“可目前我们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弱,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卖苦力",趋势上看将越来越不适应今后用工企业需求,农民外出务工就业门路会越走越窄。”
李国强认为,用工企业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需要破解的第二个难题。他介绍说,现在往往是,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得不到用工信息,企业和农民都盲目,多数情况下还在互相“碰”,双方信息缺乏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
在榆树市招聘会现场,一位
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说,由于市场变动,他们内部人员变动也很大,有时候订单集中的时候,确实需要进人,但他们需要的都是要懂得一定业务操作技术的产业工人,而并非完全的出劳力。据他介绍,需要人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需要人的时候还经常有人托门子、找关系要去工作,企业确实不掌握农民工的信息。
“现行劳务输出管理体制不适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转移就业需求,这是第三难。” 谢绍忱介绍说,我们现在仍在沿用传统的机构设置,从省一级到市县一级劳动部门,都没有设立专职的劳务输出行政机构,劳务输出管理基本都在其下属的就业局内。这样就导致各级部门劳务输出管理力度不够,组织化程度不高,提供服务的效果不明显。
谢绍忱举例说,现在他们局里因为没有劳务输出科,就业局负责劳务输出的科长,比乡镇一级的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职务还低一级,无法组织和领导乡镇开展劳务输出工作。此外,一些乡镇认为,搞劳务输出操心费力,怕担责任,不愿意抓劳务输出,缺乏领导力度,组织化输出做得不够好,劳务输出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自发性。
作为连续多年的全国产粮状元县,2008年榆树市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市,全省排名第一位。谢绍忱说:“尽管如此,我们仍有近10万多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李国强认为,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归根结底还是要抓教育。“宁可少修高速路,少盖楼房,把更多的钱投在农村教育上,逐渐实现城乡教育平衡,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他说:“中央4万亿的投资额度,在提法上已经把对民生的关注度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前面,但从具体公布的数字看,基础设施占40%,民生只占10%,具体到农村教育投入上,感觉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他认为,这个比例应该反过来,应该继续加大农村民生,包括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是最根本的惠农。
对于用工企业与农民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李国强介绍说,他们目前已经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设立了100多个办事处,主要职能是搜集当地的企业用工信息,向榆树本地反馈,然后榆树组织农民去打工。“但是一个3人的办事处,每年最低的运转费用在10万元左右,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每年就得300多万元,对于产粮大县的吃饭财政来说很困难。”他说:“长远看,每个县市都出去建办事处并非长久之计,建议由省一级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建立信息搜集、发布平台,专门负责搜集全国各地的劳务信息,并经常性向县市一级发布,由县市一级组织实施,各个省级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互动,逐渐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劳务信息大平台。”
针对劳务输出管理机制,谢绍忱建议,应尽快变革现行机构设置,在省、市县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均设立劳务输出科室,提高基层劳务输出管理部门的工作力度。他说:“为农民工服务,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一旦出现问题容易惹一身麻烦,但随着劳务输出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对劳务输出工作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我们不能因为怕惹麻烦而回避矛盾,农民工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个长远考虑,从各个方面入手,逐渐营造一个为农民工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