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在2009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松禾资本、联想投资、汇丰直投和深圳风发科技的代表正在台上进行创投对话。
突然间,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的一番话让台下的参会代表全都竖起了耳朵。“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七十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那些从国外拿一套图纸就建厂生产的,很可能会被淘汰。”
洗牌前兆?
周庆余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上海有做大风机的企业已经开始关门了。”周庆余说,但他并未透露那家企业的具体名字。
事实上,风机产能过剩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2008年中国提前了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雪松认为,中国已超印度成为第四个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国,新增装机占全球新增装机的23%位列第二。
风机供大于求的现象已露出了苗头。
据陈雪松介绍,风电设备供应能力迅速地提高,整机制造厂已经超过了70家,20多家能够生产出样机,年产量超过100台1.5兆瓦风机的企业已经有华锐、金风、东气和上气等。
“现在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周凤起表示,“风电整机的制造门槛不是很高——有生产许可证可买,有零配件可买,马上就能出货了,何况国家在电价方面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
对于风机投资过热趋势,VC界也有所感触。
“和太阳能光伏一样,真正投进去才发现风机门槛其实没有那么高。当初投中航惠腾的时候,大家认为风机叶片的科技含量较高,但现在中国已有50多家叶片厂,当然,真正做好的也就五、六家。”普凯投资基金联席董事张爱民说。
周凤起因此警告说,“如果竞争力很弱,就有可能被淘汰。”
“产能大于需求的时候,洗牌就要开始了。”周庆余补充说。
“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概是800万到900万千瓦。”周凤起担忧地说,“到2020年会达到1亿千瓦。1亿千瓦风电在中国运行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还有待发现。”
发展瓶颈
对于这些有点“过剩”趋势的风机产能而言,来自需求端的消息也并不那么乐观。
陈雪松介绍说,截至到2008年年底,全国风电企业已经超过了239个,有12个省的风机装机容量达到了20万千瓦,有四个省超过了100万千瓦;同时,甘肃酒泉这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设也已经启动,一期380万千瓦已经完成招标,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内蒙古、新疆、河北也在积极地筹建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但电网的瓶颈却迟迟未能突破,这对计划中的多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一大挑战。
陈雪松认为,电网已经成为我国风电能否高速持续发展的关键。
“去年有一个风电厂就因为被限制上网遭遇了重大损失。另外,内蒙某风电厂在建成半年后,电网接入系统才到位。”陈雪松说,“在风电资源丰富的地方,电网还十分薄弱,因此,电网的规划、建设速度要加快。”
上网电价迟迟未获解决,也是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周凤起承认,“目前的电价没有理顺,未来可能还要回到固定电价。”
另外,容量系数太低也是当前风机发展的一大瓶颈。
周凤起指出,根据已建成的风机2007年在风电场运行的小时数,从单位投资来看,经济性有待继续提升。
金风转型
作为最早一批风电整机制造商,在全国风机投资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新疆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2008年的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二位。
金风科技财务总监余丹柯坦承,“中国风机行业的供应链比较薄弱,2008年很多矛盾都体现出来了。金风科技遇到了很大的挑战——2008年交货机组的数量低于计划,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供应链的制约,导致很多关键零部件,甚至电供系统不能及时到位。”
余丹柯指出,2009年风机设备厂商仍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整个社会电力需求下降。同时,“风电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的风电场建设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让人担忧。“我们的订单交付日期甚至排到了2011年,在长达2年的时间内,原材料价格是否大幅上涨?”余丹柯说。
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和跨国公司巨头的侵袭,金风科技正在打造新的盈利模式。
余丹柯表示,“设备制造是金风科技十年来的主业,但现在的金风科技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团,贯穿了研发、服务、整机制造到风场的四个盈利点。”
金风科技在完成对国外数家公司的收购后,每年都有生产许可证的收入,并合并在金风科技的报表里。
服务则是金风科技未来的另一个主要赢利点。“我们正在培养服务能力,(这块业务)处在初级阶段。”
金风科技看重的还有风电厂项目销售。“这是我们正在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盈利点。”余丹柯说。“2008年有10%的利润来自于风电厂的销售和转让。”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