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金融市场实在是轰轰烈烈。股指、商品、BDI无不大涨,而在场外市场,也是重大交易频出,而且几乎都与美国和亚洲有关。
首先是高盛减持中国
工商银行H股,然后同时传出三笔重大交易:中国四川腾中重机洽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中国投资公司增持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股权、新加坡淡马锡和香港大亨李泽楷即将加入由美国富兰克林邓普顿牵头的财团竞购美国国际集团资产管理部门。
此数项交易涉及金额合计逾40亿美元。
透过这些交易我们能看到什么?一方面,从交易的频率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大宗交易频发意味着危机时刻已经过去。这时候大家对于形势已经能看得比较清楚,而价格也比较划算,所以大家才敢于站出来抢着进行交易。
西方投资界有一句名言:最好的交易往往发生在最坏的时候。但很显然,敢于在最坏的时候做交易的人少之又少,也许只有巴菲特。去年9月,在最低迷的时刻,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购买了高盛公司50亿美元的永久性优先股,股息为10%,另外,他还得到了50亿美元的普通股认股权证,行权价格为115美元,行权期限为5年。目前,高盛股价已接近150美元,其仅认股权证的获利已达15亿美元。这使得美股低迷时一些人对巴菲特的质疑甚至嘲讽不攻自破,股神真是名不虚传!
另一方面,从交易的方向来看,我们发现,资金的流向无一例外地由中国、东南亚流向美国。从此可以看出,美国企业为压缩杠杆率所做的努力。而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美国企业降低标杆的效率很高,其恢复的速度也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接下来我们要费一番思量了——如果美国的标杆率能够快速下降,那么,对于美元的前景我们是否要更慎重地考虑呢?
近期以来,美元指数自最高点下跌的幅度已有10%,这也引发了商品价格的反弹,本周,纽约油价一度突破69美元/桶。于是,目前很多人越来越坚信,美国滥发货币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不断向上。
我们认为,这种判断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前瞻地看,与欧盟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的先行指标更强,这显示它的恢复将显著快于其它发达国家。基本面的好转将对美元的汇率形成支撑。
其次,信贷紧缩、就业市场恶化和经济前景不明朗,将导致个人储蓄率明显上升,消费意愿不足对进口需求亦将持续下降,经常账户赤字趋于收窄的可能性较大,这对美元也会形成支持。
另外,我们都知道,要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迷,就必须降低杠杆率,而压缩杠杆需要的不是借更多的债,而是吸引投资、增加资本金。而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对于美国吸收国际资本流入来说是个必要条件。我们无法想象当一个国家的汇率可能出现大幅下跌时,会有资本流入。
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由联储购买国债以增加货币供应的做法应该不过是权宜之计。中长期来看,较强势的美元确实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
长城人寿保险公司投资部 尹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