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亦有:慷慨赴刑场,大笑把家还。这都是说的英雄英勇赴难的故事,听上去很悲壮。可是,我们每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却多多少少也有了些悲壮的意味在里面。当然,其中复杂、技术上的因素平常百姓不知道,可是,当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李毅中说:中国对铁矿石的定价应该有话语权,过去的现象不公平,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把工作做好。
我很支持钢铁协会的意见,内部要统一、要联合起来,在对外谈判中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不要互相竞价,把价格抬高,否则最后损失的是我们自己,这次的教训太深了,不能再吃第二次亏了。
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使人不由得想到了“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老话,其实,这句话最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所深知的乃是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提出的反共口号之一,不抗日而打内战,其结果是亲者痛,仇者快。而现在的铁矿石谈判,虽然不是刺刀见红,却是斗得狼烟四起,得失生死间。因为这不仅仅是企业集团的较量角力,而是一个国家资源安全及实力、政治的综合较量。
纵观多年,国家矿山安全及铁矿石谈判,不只是被动挨打的问题,而是为了国家整体的综合国力,还是为了小集团利益的问题。有人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就是窝里斗有能力,有水平。比如,我们的煤电之争,稀土之争。我们的稀土占世界总储量95%以上,可是却卖出白菜价。令我们高兴的是,今年铁矿石谈判国家却是近几年少有的强硬态势,虽然不知其最后的结果怎样。宋初的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大概,如此战略思想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攘外必先安内,先不管其政治意味如何,从经济角度分析,可以按照成本与风险规避的套路来解释其中的含义。安内,就要控制自身的成本和风险,只有本身的成本和风险降到了最低点,整体的局势才有可能向有利的方向倾斜。煤电之争、稀土之争,归根结底是体制的问题,但是要想从长计议,也不可能像切瓜剁菜一样把体制改变,应该考虑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如何更公平的解决争端。
再说铁矿石,谈判效果如何,降价多少,不是哪个企业或者协会说了算的,要根据国家钢铁企业发展的状况决定。国外铁矿石生产企业不仅仅想从中国自家的保险柜里拿走大把的钞票,还想在这方面掌握控制权。安定国内企业情绪和内斗,这才是我们在铁矿石谈判桌取胜的一大法宝。坦率地说,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大约占全世界的50%),但却缺乏“寡头议价优势”。中国大小钢厂林立,却没有“握成”一个拳头。大钢厂通过“长协价”拿货,而大量的小钢厂则从印度等现货市场提货,从而形成了较高“现货价”往往成为中国市场的基准价,这给力拓等大供应商提供了口实,认为中国应当承担更高的铁矿石溢价。所以,过多的供应追逐过少的需求,铁矿石价格应当是深度下跌的。如果中国钢铁业能够注重“修练内功”,那么中钢协也就会具有欧洲谈判者的那种从容。
攘外必先安内。放眼如今的经济环境,这句话具有惊醒作用。“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国家需要的是一种气势,需要的是一种团结一心的力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