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振华港机的未来与谁有关?

2009年06月08日17:4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文 本刊记者 仝亚娜

  1992年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为之描绘了“世界上每一个有集装箱机械工作的港口,都要有ZPMC身影”的蓝图,并打算为之奋斗终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竟在短短十几年后成为现实。

  在接近梦想的一霎那,管彤贤有点若有所失。不过,野心勃勃的老管很快又瞄上了炙手可热的海上重工,并将公司更名为“振华重工”以示决心。然而,萦绕在他和振华港机头上的问号并未因此消失:新鲜出炉的“振华重工”何时才能做到名副其实?已经76岁的管彤贤,二次创业之路将行至何处?振华港机能否安然度过“后管彤贤时代”?

  管彤贤端坐在主席台上,一束鲜花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庞。白衬衫、红领带、黑框眼镜——在出席需要讲话的正式场合,管彤贤喜欢这样的经典搭配。他的嗓音浑厚、低沉,有点像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后者小他两岁。

  毫无疑问,76岁的管彤贤依然激情四射。

  这是振华港机于5月8号召开的2008年度股东大会,不大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两三百人挤在这点有限的空间里,让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其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机构投资者、中大散户,也有上海本地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们,买完菜后拎着篮子赶来。这大大小小的股东坐在那里,脸上写满了疑问、焦虑与期待。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工作的港口,都应有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的抱负已经基本实现,只剩下一些小港口,今年我们又进入了其中的9个。” 精明的老管当然知道在座的股东们想听什么,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像过去那样提及振华港机开拓国际市场的经历,也没有谈到振华船队受到美国民众欢迎、胡总书记视察等令人骄傲的往事,而只用此淡淡的一句话,就结束了对传统业务的说明。接着,话锋一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广受关注的海上重工来。他谈到海上重工的广阔市场、振华港机的野心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将大家带进他的“光荣与梦想”中。

  “(海上重工)门槛非常高,不是一般公司能做的。不过,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后来居上,在海工市场站到世界最前列。”管彤贤的语气坚定自信、富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再对此提出质疑似乎是对这位老者的不敬。

  圈内人士有句戏言称:听过老管讲话的人,回去十有八九都会购买振华港机的股票——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这不,就连见过老管多次、内心已有警惕心之人,有时也会受其“诱惑”,欲罢不能。

  “每次我都想不来(股东大会)了,因为听了他的话后就感到形势一片大好,想继续买入或持有,影响理性判断。”从2005年起就开始操作振华港机的唐先生有点无奈,虽然已有2.5倍的超额收益率,他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业绩总是没有预想的好。”

  从深圳专程赶来的夏先生也有同感:“刚才听管理层讲了很多公司的市值目标,这没错;但也应该关心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市值,这涉及到振华的形象。我个人觉得,公司的股价比较‘呆’啊,有同感的朋友鼓下掌!”

  话音刚落,台下欢声笑语,掌声四起。台上的高管们也附和着笑了笑,一丝尴尬在他们脸上一闪而过。

  2005年,振华港机占据了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的70%,持续增长空间有限。从那时起,“转型”的魔咒就牢牢地扣在管彤贤头上。人们对这位声名显赫的老者寄予厚望,幻想他能像圣诞老人那样拥有一辆装满礼物的马车,可以从中随意抓出一件来,以消除集装箱机械市场日渐见顶的恐惧。

  “振华港机就像生物一样,每年都得增长,不增长就得死。”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管彤贤同样深谙商场的残酷。这就像在一条陌生的高速路上开车,你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只能全速向前,否则就会被后来者撞翻。

  终于,2006年,管彤贤掏出了三件礼物:散货装机械、海上重工以及大型钢构,其中,海上重工是前景最为看好的重中之重。据估算,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40%的油气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宝藏”,在一次又一次的能源危机下,人们对海洋勘探的兴趣越来越浓。管彤贤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决意押宝海上重工。海上重型机械市场可分为海上工程船(如大型浮吊、铺管船)、各式钻井平台、海工配套件(如锚绞机、动力定位)等三类。2008年,振华港机研制的7500万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已经投入使用,自升式钻井平台、挖泥船、铺管船也都在建设中,唯有核心配套件还未见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端技术都在这些配套件上,比如动力定位,是目前世界海工发展的难点之一。”管彤贤说,“浅水可以抛锚,深水就没办法这么做;怎么稳定住呢?就需要动力定位。”

  2008年3月,管彤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正在加紧攻克动力定位等技术难点”;2009年3月,一院八所(海工设计研究院以及钢材应用、浮吊等八个专业研究所)成立;5月8号,管彤贤表示已有小型动力装置取得初步试验成果——有点奇怪的是,这一令众人翘首以待多年的消息却未见有公开资料披露。

  资料显示,2008年,振华港机的海工收入为19.3亿元人民币;2009年,管彤贤的目标是将其提高到15亿美元,约占规划总产值(50亿美元)的1/3;更远的梦想是,在3~5年内,将海工做到50亿美元,约占总产值的50%。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不是上下嘴皮一碰,阿拉伯数字就翻番了”。

  在一个名为“蓝色成长”的博客中,许多人就其可实现性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有人从用钢量、员工数、场地等方面计算这一目标将只是镜花水月,有人反向举证对此坚信不疑,也有人持币观望,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请大家给我们时间,我们会‘放卫星’,做大项目的,大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近年来整个机械行业都少有的。”管彤贤神秘地说,“更多细节就不能透露了,请大家耐心等待。”

  管彤贤心里就那么有把握吗?未必。但他必须这么安慰大家,就像外婆安慰受到惊吓的小红帽一样,而把忧虑藏在自己心里。

  “合同得签字了才行,框架协议是算不了数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变数太多。”相比之下,振华港机董秘王珏的态度就谨慎多了。(这不,前些日子盛传多时的伊朗背景的大订单就不了了之了)

  为了“使经营活动名副其实”,这一天,振华港机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振华不是只做港机了,老叫港机不合适”;但要打入海工市场,分享其中的50亿美元(10%的市场份额),就不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了。正如管彤贤所说,在市场经济下做企业,“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因此,在大规模订单到来之前,众人的疑虑不会打消——看看中集集团吧,吵着转型多久了,至今还没能走出来?

  一个庞然大物要想优雅、华丽地转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振华港机还有另外一个人人都在想、却无人率先发问的隐忧,这就是“管理断层”,或者说“接班人问题”。

  振华港机的2008年报披露了一张高管“全家福”,在这张17人的照片中,除了来自母公司中交股份的董事长周纪昌、管彤贤和财务总监王珏外,还有3位常务副总裁、11位副总裁。坐在管彤贤右侧的,是45岁的刘启中,常务副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早在1994年,刚刚而立之年的刘启中就担任了振华港机(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资历颇丰。

  刘启中是本次股东大会的主持人,与管彤贤相邻而坐,席间两人不时低声耳语,交换意见。这位身形偏瘦的常务副总裁语气平缓、温和,与强壮、霸气的管彤贤截然不同。不过,他却是传说中有望接过重担的“候选人”之一。

  曾有人称,振华港机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每到英雄迟暮,总会有人这样感慨。管彤贤自己可能已经习惯了。早在六七年前,迈向古稀之岁起,这些疑问就一直伴随着他。

  “老管总要退下来的,那么……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为此忧心忡忡。

  也有人觉得或许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比如跟踪研究振华港机多年的平安证券资深分析师王合绪。他发现,振华内部新生管理层的力量正在浮现——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已经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了。

  “这两三年来,老管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像公司刚上市时,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头到尾。”王合绪笑着说,“老管已经给振华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

  或许,管彤贤是会给后来者准备好几个锦囊,但问题是,离开了老管这枚定海神针,锦囊中的妙计还能成为妙计吗?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