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用政策去刺激或抑制,而需要监管。这正如人的身体不需要用药物去刺激去抑制,但需要经常体检、克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样
罪不在市场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搅动了思想界。有媒体报道,西方世界再次兴起《资本论》热,美国人在渴望社会主义,似乎又一次敲起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起源不是市场调节,而是政府干预。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最长的时期。如果由市场调节,繁荣之后必有衰退,进入21世纪经济就该放缓了。为了维持经济的繁荣,美联储在2002~2004年间实行低利率。这就刺激了房地产泡沫,房价上升,房子盖多了,出售成了问题,于是房地产商就想到那些没房的穷人。按正常的房贷条件,这些人没有资格和实力获得贷款。银行只好放松房贷条件,让穷人贷款买房,这些人就是次贷者。次贷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这也使泡沫更大。而这些次贷又被证券化,进入金融市场。由于房地产热,这些证券也热销。由此可以看出,发生危机前的房地产热和相关证券热并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引起的。
2004年之后,政府也看到了这种泡沫的危险,为了消除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膨胀,美联储又连续十几次提高利率。房地产泡沫被捅破,价格下跌。次贷者无力偿还债务,次贷危机在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危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引发经济成与败的“萧何”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正是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引发的繁荣,进而导致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政府监管不力,放任次贷蔓延,放任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创新,贪婪最后就演变为金融危机。
完全市场经济下也会有危机。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危机后,危机就每隔数年发生一次。过去我们把这种危机看成“瘟疫”,绝对的坏事。现在看来,这种危机是完全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经济也不会一直持续增长。经济有了危机表明需要进行某种调整。在市场经济下,经济的问题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强调实行调整。所以,每次危机的结果不是市场经济的终结,而是市场经济发展得更健康。
30年代的危机太严重了,被称为“大萧条”或者“大恐慌”,于是出现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本来过分严重的危机引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由政府用政策缓解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这却使人们迷信于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由凯恩斯本人的应急措施变成了常规使用的手段。政府喜欢这种手段刺激经济繁荣和防止危机。政策刺激的确可以使经济繁荣,但后果并不好,这如同运动员可以用兴奋剂的刺激来取得好成绩,但其不良后果很严重一样。美国60年代肯尼迪政府运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刺激经济政策,当时效果的确显著。但在70年代即引起了滞胀和债务危机。90年代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刺激也实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繁荣,但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这次繁荣的恶果。崇尚政府刺激,交替使用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比市场自发调节引起的经济波动更大。
市场经济的确有缺陷,需要政府弥补。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一个法治的环境,也需要有市场无法充分供给的公共物品与劳务,这些都要政府提供。更重要的是,市场是以人利己的动机为推动力的。利己就产生了贪婪、私欲膨胀、金钱至上等不利于市场正常发挥作用的邪念。
刺激经济不是政府该做的事,监管才是政府应该做的。当政府把精力全用于刺激经济,今天想扩大财政支出,明天又想降低利率时,就顾不上监管。监管约束了经济主体的创造力,是不利于经济繁荣的。所以,政府还会有意地放松监管,以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繁荣。这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政府有意无意放松监管的结果。放任市场,市场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都与监管不力相关。想想30年代的危机,还不是因为金融泡沫被贪婪吹得过大而破裂引起的吗?
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用政策去刺激或抑制,而需要监管。这正如人的身体不需要用药物去刺激去抑制,但需要经常体检,克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样。经济是与人一样的一个有机体,保持健康的诀窍不是调控。
这场金融危机的罪不在市场,而在政府。不是市场调节出了问题,而是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不力出了问题。因此,经济出了问题又要去寻求政府刺激的手段,岂不是南辕北辙?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缓和一点问题,但却为以后更大的波动埋下了隐患。当一个经济不能正常运用市场机制,陷入了反复调控的陷阱,不求助于市场而以政府为救星时,更大的灾难就在后头。★(作者为清华大学EMBA教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