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宗商品价格正肆无忌惮地疯涨,毫不顾及经济复苏的“绿苗”是如此幼小和脆弱。
经历了去年自由落体般的下跌,去年底商品市场在成功“筑底”后持续反弹至今,新一轮的商品牛市似乎已来临。
短短半年时间,油价从每桶32美元的低点迅速升至70美元以上;同期,铜和大豆分别上涨了80%和60%;而反映海运频繁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期间更是飙升了6倍以上。
这与仍然疲弱的需求有些矛盾。周四国际能源署(IEA)微幅上调了全球石油需求预期,不过其预计今年石油需求将下降2.9%,相当于日均需求下降250万桶。铜和大豆的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中国的收储政策(注意,这不是实际需求)影响。其他初级商品的上涨也在日渐脱离基本面。
赌复苏“绿苗”
“绿苗”之说来自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份的一次讲话,当时他称看到了经济复苏的“绿苗”。之后,美联储其他官员,还有欧洲央行官员等均表示经济复苏出现“绿苗”。
经历了去年9月的雷曼轰然倒塌后,全球金融市场逐步企稳,年初以来包括美国住房市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一些指标也呈现触地回升迹象。这些向好的因素被看作是经济复苏的“绿苗”。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绿苗”更多:比如中国的车市和房市迎来“小阳春”,出口降幅收窄等。
理想状态下,一旦“绿苗”开始茁壮成长,将带动经济复苏并引发新的初级商品需求。投资者显然不愿意错过这个大机会,大批地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搅动起一波又一波上涨潮。
另一方面,去年商品市场暴跌后,本身也有超跌反弹的需求。《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最新报告中指出,超跌反弹和实体经济数据好转支持了大宗商品价格反弹。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价格上升的支持来自流动性的泛滥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元贬值压力和通胀预期。
危机以来,美联储迅速将利率降至0-0.25%,实际上已是零利率,而且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出面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等于直接印钞。其他央行也在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金公司最近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信贷环境宽松程度甚于美国。
沈明高指出,如果流动性不改,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继续走高,而各国若因担忧滞涨而收紧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上涨或难以持续。
无益消除通缩 或伤害经济
目前,全球性通缩风险仍不容乐观,中国已经连续4个月CPI和PPI双双为负,5月份CPI同比下降1.4%,PPI同比下降7.2%。
专家认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挑战仍在通缩和产能过剩,而短期内难以出现通胀。经济学家胡祖六最近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还处于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的严峻现实,这是物价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通常,初级商品价格上涨将推高通胀水平。但胡祖六认为,初级产品的价格的反弹还没有转化成最终的产品服务的价格。
换言之,即便出现了大宗商品的持续反弹,目前为止仍难以消除通缩风险。事实上,由于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增加,不可能再加大投资或生产,也就无力去购买原材料。这就使得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无法传导至最终产品价格。同时,油价高涨已经在考验着消费者,这将打击整体消费水平。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警告,高物价并非经济恢复的信号,甚至可能将恢复扼杀于摇篮。理由是:去年在经济已处于疲软时,油价推高了总体通货膨胀率,从而可能向央行传达了错误的讯号……“这或许促使欧洲央行在2008年七月时才开始加息,现在看来这是个愚蠢无比的决定。”
实际上,属于典型周期性的大宗商品不可能长期偏离经济基本面。如今似有脱缰之马的大宗商品能跑多远,还要看经济复苏的“绿苗”能否越来越多并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正在积聚的大宗商品泡沫也有可能淹没这些“绿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