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评级(Fitchratings)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明显上升,对资产质量的中期展望令人担忧。
“最近涉及银行的案子特别多。这可能和地方政府换届以及银根过松都有关系。上海相关监管部门的压力很大。”知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
风险初现
上海某本地银行近期出现了一笔亿元以上的问题贷款。“支行行长自己在外面做的项目,还不是纯粹的房地产开发,好像是建工类的项目,结果被骗贷了,具体细节不详,经侦已经介入。各方面已经下达通知,封锁消息。”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该人士还透露,这笔问题贷款的金额近2亿元,该银行的对公业务甚至也因此一度陷于停顿。
知情人士透露,继媒体披露两银行千万存款被挪之后,近期银行界案件不断。初步暴露的风险,可能会给银行未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惠誉评级日前发布报告称,一方面,短期内强劲的贷款增长将带来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处理具有抵押品或担保的贷款分类时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良贷款的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数据中体现出来。
实际上,尽管中资银行的主要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但关注类贷款至不良贷款的迁徙率显著上升。例如,当期不良贷款核销调整后的净增量与上期关注类贷款余额之比,民生银行07年为13.5%,08年为32.5%;中信银行07年为0,08年为12.6%;浦发银行07年为2.8%,08年为10.33%;上海银行07年为-3.3%,08年为9.3%。
在中国经营的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国内上市银行的非减值贷款的预期损失增长……惠誉认为,这些都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的早期预警信号。
鉴于资产质量显示出早期恶化信号,管理当局要求银行采取更积极的拨备手段,例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而为了使风险拨备足以覆盖100%的不良贷款和50%的关注贷款所需要增加的额外拨备与银行2008年税前利润的比例,华夏银行为122.6%,深圳发展银行为89.9%,上海银行为71.6%,中国银行为61.9%。可见,不少银行只有把08年利润的大部分用于拨备才能充分覆盖风险。
中期隐忧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今年五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飙升到39%(1-5月累计为33%),这个速度是十年以来没有见过的。五月份新开工项目涉及的资金同比上升达108%。马骏分析,从过去十几年的月度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0%左右或以上都加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
惠誉评级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根源在于,银行肩负着通过提高信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而且近期的信贷水平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财政刺激方案的范畴。从中期来看,这将导致两个担忧:在企业的盈利出现下滑时,对公司的敞口反而上升;而信贷资金的过度供给会导致贷款利润的崩溃。
而中国银行业缺少在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内运营的经验。中国银行业的大多数数据始于2003年,当时经济增长强劲。“基于不够完善的历史数据而建立的预期损失模型可能会导致重大的、系统性的信用风险低估。”惠誉评价。
因此惠誉评级给予中资银行的个体评级比较低,个体评级反映了对银行财务实力的评价。内地评级最高的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个体评级也只有C/D,说明银行盈利能力中性或较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