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总监秦晓斌认为,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后,新股不败的神话将成为历史,这也会对承销商的研究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并不认为这次提高中小投资者中签率就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新股发行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并没解决,从理论上讲,网上网下新股申购分开后中小投资者将分得更多的粥,但从整个新股的发行量来讲,中小投资者还是处于弱势。 |
IPO重启:新规让“打新股”收益率骤降5倍至3%?
(主编:孟庆海 记者:付豫、康敬锋 摄像:李培、白羽、樊金峰)
从去年九月沉寂至今的新股发行终于破冰了,今天股市上出现了8个月来的第一只新股。
新股发行终于破冰
记者:“今天三金药业正式公布招股说明书,已经暂停近9个月的A股IPO正式开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一次IPO重启,最大的利好就是,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中签率,但是,中国证监会表示,在改革之初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些时间。”
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王林:“在刚开始,买房对卖方还不能有足够的约束性,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还可能很大,大家要对市场有信心。”
关于重新发行新股花落谁家的悬念近期一直是市场热议的话题,而今天尘埃落定,对于三金药业首发的消息,市场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和期待?记者为此来到了东兴证券复兴路营业部,不少股民都在谈论着这个话题。
股民张星际:“三金药业有试水的效应。”
改革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往往会制造出新股不败的神话,特别是在股市狂热的2007年,新股网上申购的收益率接近20%,在低迷的2008年也接近4%,打新股成为保证资金安全的一种投资办法,但是许多普通投资都认为,中签率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分享不到这样的收益。 但是这一次三金药业首发,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发行的第一支股票,有不少投资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准备好在6月29日尝试一下。
股民:“新股发行,当然会买,只赚不赔。”
股民:“风险意识别忘了,应该以后会跌的。”
刚才提到的中小投资者所关心的提高新股申购中签率,也是这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对此做出了制度上的保证,特别提出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账户申购新股,参与网下发行报价的配售对象,不得再参与网上新股申购。那对过去占据了资金实力和申购渠道优势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改革会带来什么变化?
那么,机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制度这一变革是怎么看的呢?很多基金公司认为,这次新股发行改革措施对机构做出了限制,特别要求一个帐户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申购,这对他们申购新股产生了一定影响。
益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策略分析师张辉:“根据新的规则,可能基金公司主要参与网下的申购,那么网上申购可能受制于一个帐户千分之一的限制,可能就不参与了。”
在这次IPO暂停之前,打新股一直是债券型基金吸引投资者的利器。平安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新股申购资金的年收益率约为15.15%,一些债券基金打新股的资金比例达到了30%,而一些股票型基金也把部分资金投入到打新股的投资范围之中。
张辉:“根据我们这个基金来说,一般来说资金量都比较大,所以肯定是参加网下配售这一块,相对来说可能获得配售的股票能多一些,那么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一个收益。”
但是由于网下配售通常有3个月的限售期,套利的风险加大,这必然减少机构投资者在新股申购套利的热情。一位基金人士甚至断言,IPO重新开闸之后,打新股的年化收益率可能不足3%,远远低于二级市场的操作,甚至会低于银行的利率,这会大大减弱打新股的吸引力。
在股市最为火爆的2007年,国内银行针对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多达1000多只、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让各家银行对打新股也趋之若鹜。在民生银行负责创新产品开发的李畅,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李畅:“客户的收益能够得到保证,有10—20%,银行的资金规模也有20到30亿。”
李畅告诉记者,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五到十亿的规模,而新股理财达到20亿到30亿的规模,同时高达20% 的收益,却又不承担相应的风险。可以说,新股理财产品,是当时银行理财里最风光的老大。以民生银行为例,2007年的好运系列,连续一口气发行了六期,但是,现在,新制度网上申购比例上限千分之一限制,使得银行也只能改为网下申购,而网下申购,在新股上市后还必须有三个月的锁定期,这给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记者:“以后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没有了,你们也觉得比较矛盾吧。”
李畅:“肯定是,我们希望这样无风险的机会越多越好,但是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说,并不好,毕竟是靠一种市场缺陷来套利。”
随着三金药业新股开闸,民生银行已经做好相关的准备,采取更多的策略配置新产品,在打新股的同时做一些其他资产配置,比如购买一些风险较低的投资标的,以稳健为主,因为单靠打新股进行无风险套利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记者注意到,这一次在三金药业首发的消息出来后,各家银行对新股理财产品的态度明显保守得多,目前在市场上有关新股的理财产品不到五个,显得很些冷清。
记者:“以后针对新股的产品是不是在银行产品里的分量就不会那么重了?”
李畅:“新股就是机会产品,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就不做,现在是靠制度缺陷来赚钱的,机会没有了,这样的产品也会逐步退出。”
延伸阅读: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