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媒体质疑财政部报告 称个税改革很可能走向误区

2009年06月21日14:3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认为需要警惕财政部

  投资者报(记者)对公众热议多时的个税改革问题,财政部6月17日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报告,透露出许多重要的新动向。细读这一直接代表财政部立场的报告,其中一些关键结论和政策暗示,非常令人担忧,如不及时驳斥并加以扭转,个税改革很可能走向误区。

  该报告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终于接受了各方面的共识,即:“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市场物价水平等变化情况,今后个税起征点还将适时做出调整。”

  但调整的核心思路是什么?能否最大程度缓解中国贫富分化的严重情况,促进收入二次分配更趋公平?在这些人们关注的问题上,该报告在这些方面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非常令人失望,隐含的内在逻辑颇具杀伤力。

  失望之一,对那些主动申报纳税的高收入人群,该报告没有任何肯定之处。

  2008年,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人数为240万人,占全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的约3%,缴纳的税额为1294亿元,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35%。他们对个税征收的重要贡献,不应当被忽略。当然这些高收入者的相当部分,来自电力、金融、石油、电信等国有垄断部门,其高收入的合理性本身就值得质疑。

  同时,这还至少提供了两点启示:其一,要保证税收增长,并不必须靠向尽可能多的人多收税,关键要做好中高收入者等核心税源的核查和征收;其二,普遍的个税税率下调,还有很大空间,如果要鼓励中高收入人群多消费、多投资,下调税率将直接藏富于民。

  失望之二,该报告有一个令人吃惊的重要结论:“大幅提高起征点后,高收入群体受惠多,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受损。”即使按照报告所举的例子,这也是在混淆视听。

  比如将扣除标准提高至3000元/月时,月薪5000元的人可减税负100元/月,月薪10万元的人可减税负350元/月,从绝对数字上看,似乎更有利于富人。但从减少的税负与个人收入之间的比例看,一个减了2%,另一个只减了0.35%,当然还是更有利于穷人,财政部报告为何不明说?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赞同只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来减税。正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所分析,如果个税起征点大幅提高,大部分工薪阶层将不用交税,即使这对个人减轻税负有一定作用,但容易让更多人纳税意识淡化,不利于纳税人权责匹配。

  比较合理的个税改革思路,其实容易找到,即以普遍下调税率为主。财政部的官老爷们必须正视,中国是一个高税负国家,近十年来,财税收入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和个人收入增幅,这是最大的不公平,不能再放任下去了。

  从分项目收入来看,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税收入,竟占个税总收入的50%左右,这也与中国“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存在直接冲突。因此,尽可能改变不合理的个税征收状况,财政部责无旁贷。

  失望之三,该报告竟以减税可能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为由,声称:“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及社保、教育、医疗等支出也都会受影响。”这是明显的推卸责任和要挟公众。

  中国的个税征收并不充分,事实上,因为税率偏高,让不少人想方设法偷税漏税。如果税率降至合理水平,稍微加强征收力度,更多中高收入者会主动交税,个税总收入不一定会减少。

  更何况,个税年收入不到4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比重不足7%,即使个税收入有所减少,对超过5万亿元的财政年收入影响微乎其微。但令人心寒的是,该报告竟不顾这一基本事实,硬将个税下调与政府应承担的民生与社会责任扯在一起,其内在逻辑近乎无赖。

  而从财政部每年语焉不详的预算报告不难看到,真正用于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钱,并不占最大比重。相反,许多明显的支出漏洞和惊人浪费,财政部却极尽遮掩之能事,偶有审计曝光,往往不了了之。同时,在大手大脚花钱方面,财政部却非常慷慨,比如每年公款吃喝上千亿,公车购置花费上千亿,这些高额支出,财政部从来没打过折扣。

  而在最近公布的政府公车采购名单里,我们看到了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也已入选。也许是为了平息公众可能的愤怒,该名单勉强附上一个价格限制,不超过45万元!这是多少钱?按2008年统计数据,这样一辆车,相当于30个城市居民或95个农民的年收入。花这么多财政收入买车,哪里是为了工作需要,分明在公然滥用权力,拿民脂民膏穷奢极欲。

  所以,在个税改革问题上,财政部不能再避重就轻,推三阻四。如何确保税负公平,直接涉及亿万国民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和社会稳定大局。作为掌握着较大改革主导权的财政部,究竟站在谁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否尽到起码的为公众利益着想的职责,要想明白些。

  我们也非常希望,这份明显带有财政部改革探路意味的报告,不要真的成为下一步个税改革思路的研究依据。对于报告中明显扰乱视听的混乱逻辑,我们要坚决反驳,高度警觉。

  (作者为《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

  

(责任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