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后已包含通胀预期的因素,处于合理价格区间内的较高水平。受充裕资金流入虚拟经济进行投资与投机的推动,前期成交量大增的活跃品种可视为金融属性较强的商品,这些品种的累计涨幅也相对更大,部分品种已积累了较高的显性与隐性库存,加之商品属性的供求状况未见改观的基本面,仍在远处的通胀难以对现阶段的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美国通胀尚远,通胀拐点需待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之后才开始,且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小。从中期看中国通胀有最先来临的可能,但对全球市场与国外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不大。三季度通胀预期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作用或将减弱。
考察历史数据显示,代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总体水平的CRB延续指数(以下简称CRB指数)与美国定基数PPI、CPI的相关性为:CRB指数与美国PPI高度正相关;与美国CPI长期趋势正相关,但二者短期波动有所偏差。CRB指数与中国CPI的相关性为:CRB指数与中国CPI正、负相关均曾出现,相关性不稳定,1994年6月至2009年5月的近15年间,数次显著表现出二者完全不呈正相关。
CRB指数自2008年12月开始回升,截至5月底累计涨幅达29%。美元指数相对于2008年12月正好持平,这更便于考察该时段CRB指数时不受美元因素的影响。前期大宗商品期货上涨强劲,原油、铜累计上涨幅度分别高达110%、80%,主要
农产品价格累计涨幅多在40%左右,而考察美国与中国近期的PPI、CPI数据,则均显示几乎无上升。
本轮行情CRB指数涨幅可观,但对主要价格指数的影响很小,表现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传导“失灵”现象,究其原因:前期部分品种大涨受金融相关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商品期货价格的上升,要发展为全面的物价上涨,需要有实际消费需求的配合。目前全球需求萎缩仍未缓解,上游商品价格向下游传导受阻,总体价格水平的回升将很缓慢。
通胀预期已通过影响投资者心理而体现于商品价格中,而三季度通胀预期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作用或将减弱,这主要因为:(1)在经济逐渐回暖时,各国政府将收紧政策。6月13日八国集团财长会议的公报称,一旦经济确实出现复苏,将制定适当的退出策略。虽然当前局势下由宽松的政策转向紧缩为时尚早,但表达了未来将适时收紧政策的态度。(2)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商品暴涨暴跌已令投资者多了一份理智和“免疫力”,通胀预期已催生了可观的价格涨幅,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与理性分析后,通胀预期继续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动力将衰减。(3)与通胀负相关的指标美元,在经济持续回升以前持续贬值的可能性极小。因美元指数将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制衡——美国经济深陷衰退令全球经济受损,现阶段拯救美国经济复苏须继续保持美元的吸引力,且美元持续贬值直接损害债权国的利益。这也从另一角度削弱了通胀水平将走高的预期。(4)美国通胀的到来需以经济复苏为前提,而经济确实复苏时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令本次通胀预期产生的基础消失,这两种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并可能在局势转化后相互有所抵消。(5)商品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既可助涨亦可助跌。现阶段全球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一旦大宗商品的高价难以为继,完全脱离基本面的做多投机资金不会继续守望通胀预期,其撤离或反手做空可能会同样迅猛。
2007、2008年,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彰显了主要商品强大的金融属性。今年以来在超跌反弹、中国因素、通胀预期、美元贬值预期的推动下,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内含预期的合理价格区间内的较高水平。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美原油价格已涨至70美元上下,近似于2006年初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的价格水平,且目前美元指数亦恰好与2007年7月相当。当然此70已非彼70,2006、2007年包括美国在内各主要经济体保持着平稳适度的增长,而现阶段全球衰退还在持续之中。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目前的通胀预期。美国通胀尚远,且现实条件下大宗商品价格向下游的传导并不顺畅,金融属性强的商品与一般商品价格分化仍将延续。从第三季度的中期看,过剩产能、需求未旺、库存囤积等因素将压制价格攀升,经济复苏、美元走软、资金推升等因素则可能支撑价格,笔者认为向下的压力大于上涨,应密切关注商品市场的资金动向与基本面的变化。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仍将共同主导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年内保持震荡市的可能性较大。当然,从经济复苏后的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是向上的。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