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高博 北京报道
信贷猛然冲高,已经成为今年以来每临月底的银行冲动,但6月末可能成为一个例外。
随着近日监管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的下发,可能成为有力的外因,推动商业银行摒弃“季末冲高”的数字诱惑,回归理性均衡放贷的常态。
6月29日,记者采访了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人士。多数人士表示,总行已经以发文或者电话形式传达上述通知,不再进行无谓的季末信贷扩张,部分银行甚至配合以暂停票据业务、关闭部分电子信贷审批功能,避免季末信贷“虚增水分”。
控制信贷投放节奏
每到季末就冲刺信贷规模,在银行业界几乎已成为一种集体行为。3月末,在季度考核的压力下,一些大型银行甚至创下一天少则数百亿元,多则上千亿元的信贷投放纪录,强力做大当月新增贷款规模。
但如此一来,到了下个月初,银行又往往面临贷款余额负增的尴尬。这导致各行信贷增长犹如过山车,统计数据剧烈震荡,不仅可能引发监管和货币当局对信贷政策效果的误判,对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也有害无益。
基于上述考量,监管层6月份以通知形式释放出“均衡投放”的信贷理念,力防季末冲高。接到这个信号后,各家银行从上周开始进行调整。
某大型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上周该行已经暂时停做部分票据贴现业务,总行还要求下属分支机构“注意控制信贷投放节奏”。
无独有偶,另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上海分行人士也透露,该行已经以内部通知的形式,要求各分行不要人为冲高信贷规模,并改进了考核办法。比如,如果某分支行下月初出现信贷余额负增长,会根据规定期限内下降的幅度,在考核中相应扣分。
此外,为多加一个虚增信贷的“安全锁”,该行还在总行层面,于上周五关闭了信贷审批系统的部分功能,以控制某些项下的新增贷款突增。
另一个大型国有银行人士也表示,继该行在3月底和5月份分别利用信贷审批系统对贷款规模控制后,上周五该行第三次操纵该系统,关闭部分审贷功能。
如果说国有大行有意控制信贷规模与其在前期充当“信贷主力角色”相匹配,那么,全年信贷计划完成并不理想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其中,则显示了外部监管的约束力。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透露,该行本来在月初下达指标,要求二季度末将贷款“多放点”,但上周已叫停这种做法,并正式发文“压缩总量,不再追加放贷”。
迄今,该行的信贷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截至6月底,1300多亿元的新增贷款中,近700亿为票据融资。
山东某农村信用联社人士也告诉记者,该行已经明确提出,要压缩票据占新增贷款的规模,控制在30%以下。
中小银行加入信贷规模控制大军,成为6月份的一个新特征。
之前的4月,随着国有大行信贷冲高动力的回落,中小银行反而逆势发力,成为信贷增长的主力军。尤其以5月为甚,当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国有大行的份额不足38%。
力压票据融资
记者调查获悉,本次各银行控制信贷季末冲高的行动中,主要力控的就是低收益的票据融资部分,而对于纯贷款则采取区别对待。
潍坊农信联社票据业务人员透露,最近10天,票据市场需求明显萎缩,主要是各银行对票据在资产结构里的大幅调整所致。
由于不少大行已经少做票据业务,票据贴现及转贴现利率都水涨船高。6个月期转贴现利率已经由10天前的月息1.2‰,上涨到1.3‰,直接贴现利率由10天前的1.5‰,上涨到1.6‰-1.7‰。
市场交易人士透露,有的大行虽然没有明说不做,但大幅提高利率报价,比如转贴现利率直接报价1.65‰,实际上已经没法做了。
本轮调整中,不少前期票据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也加大了票据调整力度。
来自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信银行新增贷款2035亿元,其中1233亿元是票据;浦发新增贷款1900亿元,其中近半数票据;招商银行新增贷款1430亿元中,有962亿元票据;民生新增贷款1150亿元中,有375亿元票据。
票据融资占比高企,不仅增大了商业银行未来调整资产结构的压力,而且,随着未来票据业务集中到期,资金头寸压力也日增。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是票据融资增长的高峰期。其中,1月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2月份票据融资增加4870亿元,累计约11000亿元。
某商业银行票据管理人员分析,11000亿元的规模中,假设其中80%-90%为6个月期,那就有约1万亿元会在7-8月份集中到期,以70%的保证金计算,直接冲击到的存款额就高达7000亿元。
“这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管理压力是很大的。”上述人士认为,不少银行将直接面临存款下滑压力,尤以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为甚。某城商行人士透露,有的城商行保证金存款能占今年新增存款的30%-40%。
基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上述票据管理人士认为,银行未来依然存在继续做大票据融资的可能,以此调剂存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