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郭庆平:美元超然地位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2009年07月04日13:0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财经

  搜狐财经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全球智库峰会”于2009年7月2日—4日在中国大饭店召开。搜狐财经对本次峰会进行全程直播。在主题为“重建平衡-全球消费与储蓄”的主论坛上,中央银行的行长助理郭庆平表示,美元超然地位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造成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这需要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

  郭庆平说,演讲的题目是中美储蓄利率比较与国际思考。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水平和较高的储蓄水平。而美国却保持着较高的消费水平。不少看法将中美的这种差距归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并将这种不平衡和全球金融危机联系起来。所以,他愿意借这个机会谈一谈中美储蓄率水平的结构差异及其背后的故事。探讨促进储蓄投资平衡和供需的正确途径。

   主要有三个问题,郭庆平说。

  第一,中美储蓄率水平差异从总量和结构去看。

  我们通常讲的美国国民储蓄率都是净储蓄概念,也就是说他没有包含折旧的储蓄率,而中国的储蓄率都是包含折旧的总储蓄率的概念。近几年,美国总储蓄率比他净储蓄率平均要高大约在1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从口径一致的角度去考虑,用总储蓄这个概念去衡量中美之间的储蓄率水平差距,会缩小大约12个百分点左右。从总量去看,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远高于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2008年,中国国民储蓄率是51.3%。美国虽然个人储蓄率大幅上升,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大幅减少,国民储蓄率从07年的14.2%下降到12%左右。从较长时期看储蓄率的变动趋势,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不断上升。而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缓慢下降。中国国民储蓄率在1992年到2008年之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在2001年以后上升的尤其之快,2001年到08年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再看美国,1990年到2007年之间,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在13.5%到18.4%之间活动,2000年以来,他表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这是我们从总量上去看。从结构分析,国民储蓄由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构成。由于核算意义上的企业部门储蓄就是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一般我们不提企业储蓄率这个概念。而是着重分析住户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先看一下住户部门,中国的住户储蓄率水平要远高于美国。2007年,美国个人总储蓄率为3.3%。中国的住户储蓄率是36.2%。它是美国个人储蓄率的10倍还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2008年是4.5%,中国是38.3%。从历史变动看,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水平是逐步下降的,近来有所上升,而中国的住户储蓄率水平却在不断提高。尤其是2002年之后上升的速度有所加快。再看一下政府部门的储蓄,中国的政府储蓄率水平也要远高于美国的政府储蓄率水平。从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储蓄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并成为推动国民总储蓄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力量。2008年,中国政府储蓄率是43.5%。而在美国,政府储蓄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00年以来的9年之间,有5年储蓄率是负的。2008年更是下降到负16%的水平。美国的政府储蓄率波动幅度也要远远大于中国,总体看,2000年之后,中国国民储蓄率迅速攀升,与逐渐下降的美国储蓄率水平的差异在拉大。推动中国储蓄率攀升的力量是政府部门的储蓄显著提高。虽然中国部门的储蓄率在不断上升。但是住户部门的储蓄占总储蓄率比重是在下降。其背后反应的是住户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是在逐渐下降的。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用什么途径去衡量,都不改变中美两国储蓄率各自的变动趋势。不改变中国国民储蓄率高、美国国民储蓄率低的结论。不改变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低的状况。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

  郭庆平分析,2000年以来,随着中美储蓄率水平差异的扩大,储蓄和投资的失衡在全球显著出现。全球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常帐户失衡越来越严重。美国政府赤字逆差上升。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逆差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6年达到峰值6%。2008年美国经常帐户逆差占GDP的比重达到4.7%。中国经常帐户的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以来持续上升,在07年达到峰值11%。2008年9.7%,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常帐户的逆差并不能完全由中国经常帐户的顺差来解释。从GDP的规模来看,2000年以来,美国的GDP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在08年占23.5%。中国GDP占全球重量的比重持续增长,但2008年也仅占到7.3% 。中美经济总量的差距确实很大。从逆差和顺差本身的规模去看。2008年,中国经常性项目的顺差为426亿美元。它仅为当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63.3%。作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商品,200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仅占美国进口货物的12.1%。因此,美国经常帐户的逆差是多个国家,特别是其他东亚国家,以及中东产油国的持续顺差共同促进和维持。单单把它看作是中国一家,不客观。投资和储蓄的不平衡造成了新兴国家和中东产油国大量的储蓄,这些储蓄对外反应为大量的旧资本流出。而这些资本大多都流入了美国,使美国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利率水平低,信贷获取容易,美国居民通过借债进行消费,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不断增长的美国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进一步增加各国,尤其是东亚新兴国家的经常帐户盈余。这些盈余作为资本输出,再次进入美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资产价格逐步上升。这种循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存在。它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作为储蓄货币的关键地位是分不开的。美国可以比较有利的为它持续增加的内外需求、内外赤字融资,并推辞其国际储蓄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必要调整。然而多年德债务激增使美国经济十分脆弱,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度借贷的美国人就会相继大量的拖欠债务,这种拖欠现象反过来也会使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目前我们反思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对美国央行政策失当,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过于放松的指责较多。但是我们从长四角去看,美元超然的地位导致美国持续的经济失衡,并引发全球失衡恐怕是难辞其疚的。

  第三,重建全球平衡的政策选择。面对全球失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互相协调,加强经济恢复的步伐,促进经济平防范未来危机的重演。怎么办呢?郭庆平指出:

  1、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并非是我们主要选择的结果,它是全球产出体系的分工之中,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

  2、需要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促进美国经济回归平衡。美国经济低储蓄、高消费导致了其严重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然可以持续维持经济运转。原因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加强。美国可以采用发行美元、美元债券、美元金融产品的方式向全世界借债。从而,维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其住户部门的高消费,维持其政府部门的赤字,维持其经济繁荣,不受约束的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两个重要体系决定:以美国为核心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依存、相互得利的资本流动关系。这种制度下,中国和其他市场新兴国家可以保持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并维持较大的顺差,同时,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能以借贷的方式完成资本回流,支持本国居民的消费。然而在当前全球危机下,这个制度已陷入缺陷。问题太多了。因此,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反思,如何约束美元,如何对国际金融交易进行监管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需要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能够适应未来我们国际经济和金融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各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物中权利与义务的均衡。

  3、对于中国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自己重视。正视中国低消费、高储蓄作为一种结构性问题,在本质上是体制改革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制度性因素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但是纠正需要一段过程。

  

(责任编辑:钟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