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证综指在2009年下半年伊始终于爬到3000点之上,国内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在历经上半年疯狂飙升之后,也将达到7万亿元。市场对股市泡沫和对银行业信贷坏账的担忧,正在发酵。
“虽然6月份的全国银行业具体信贷数据尚未出炉,但是这个月规模超过1万亿的可能性极大。
同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在上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银行贷款在前五个月激增,6月贷款也有可能超出1万亿,这样上半年整个信贷可能达到7万亿元,全年信贷更会达到8万亿规模,中长期就会出现坏账影响,而且对银行资产的情况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而多位银行业人士受访时分析,借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动,银行潜藏的放贷冲动已经不可抑制地被激发出来,上半年7万亿信贷规模中除上述经济刺激计划外,另有相当数量的资金已经进入股市和楼市,在下半年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变化的影响下,银行信贷、股市、楼市这三者之间的资金链条将会紧紧地捆在一起,一旦中长期出现股市萎缩和楼市下滑,银行业的坏账极有可能出现同样爆炸式的增长,中国银行业可能面临继1999年以来的第二轮坏账潮。
宽松政策下的隐忧
6月25日,央行再度宣称,将继续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7月1日,复旦大学货币银行学专家张晖民对本报表示,这一货币政策信号的发布,将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国内的信贷市场仍然维持一个比较宽松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已经激起市场对通胀和未来银行业坏账潮的担忧。
他分析称,近期国内楼市涨幅大有超过去年和前年的最高峰之势,一些楼价超过最高峰的水平,现在房价上涨有信贷因素,也有通货膨胀预期因素,另外股市近期不断上涨,这两大市场已经蕴含泡沫在内。
李晶也表示:宽松政策和信贷大量放入市场,肯定对楼市、对股市都有很大的利好作用,现在房地产价格反弹非常之快,我有一种担心,就是怕价格反弹过快,造成泡沫现象,如果价格持续增长下去,下半年四季度可能会出现泡沫现象。并且房地产的恢复主要是由国内的信贷和国内的资金带动的。
“我觉得现在不光是中国政府,包括美国政府在内,都要考虑怎样把这种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不可能这样持续下去,如果持续下去,12个月以后、两年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6个月之内我觉得这个是不可能的。”李晶指出。
李晶建议,如果到明年,经济出现稳定复苏,政府应该开始转换货币政策。
虽然对于上半年7万亿信贷规模的大致构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受访时分析,有相当比例的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在今年年末或明年会自然到期,全年的信贷投放量不会超过10万亿元,但是真正存在担忧的是,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投放是不是合规的,大银行的投放的项目符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一旦经济出现过热,这些不合规项目就会被叫停,银行业的坏账率会出现急剧上升。
第二轮坏账潮恐在制造
记者了解到,虽然与十年前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清理运动性质完全不同,但是这场新的坏账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滋生。
7月2日,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林韩斌告诉本报,现在国内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超过70万亿,而不良资产总额在6000亿元左右,但这种官方的数据可信度一直不高,外界对于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也从来不知道真正是多少,不过可以推测的是,今年银行业新增贷款如此迅猛,未来几年内银行业不良资产急剧上升难以避免。
对于可能出现的上一轮坏账潮,李晶分析,银行坏账主要是国家为推动国有银行业改制上市,用财政兜底剥离了四大国有银行高达1.4万亿的不良资产,这次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一方面,而银行的冲动放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对于清理成果,李晶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最多收回了20%-30%的现金,其余的最终将由国家财政“埋单”。
“过去五六年,中国的银行都在上市,而且整个银行坏账率跟十年前完全不同,所以大家对银行业信贷猛增下的坏账担忧并不奇怪,但是我觉得现在银行坏账增长绝对不会重演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因为那个时候经济系统、经济结构跟现在完全不同,那个时候专门给国企贷款,而且上市公司非常少,银行贷款没有任何风险意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大的银行都是上市公司,而且银行的管理层对银行管理是要负责的,所以坏账在未来两三年会有增长的趋势,但是绝对不会重演90年代的情况。”李晶说。
但是李晶也坦承,和上一次不一样的是,这次坏账潮如果要产生,可能来自于多个方面,第一个4万亿投资计划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贷款,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复建设行为、铺张浪费行为、地方政府允许赤字的产生,都有可能滋生出坏账,而且这4万亿大部分都已经流进实体经济;而第二个方面就是信贷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如果股市和楼市不断上涨,无法控制,那么资本市场和地产市场都有泡沫产生,而这些泡沫破裂之后势必造成信贷回收的困难,最终导致银行的坏账;第三方面则是国内信用卡市场的不良率值得警惕,不分对象和经济承受能力,信用卡发放量毫无节制地增长,就会出现像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出现的信用卡坏账风波。华夏时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