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或见升势 中国预防性储蓄大幅下降
个体消费行为的变化也许是经济形势最直观的反映。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比例已由去年下半年的58%下降至50%。
相比于香港和台湾地区预防性储蓄比例,中国内地的数据最低为47.97%,低于亚太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有望复苏
“预防性储蓄主要源于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这一比例的下降说明中国消费有上升态势,消费市场有望迅速复苏。”万事达卡亚太区首席经济顾问王月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这一数据或与“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的观点相吻合。截至目前,政策面对中国经济形势最新判断是,宏观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但基础不稳。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昨日发表的最新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从今后1~2个月的同比40%以上的峰值回落至明年夏天的10%左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很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二次下行,使经济复苏呈现“W”型。
经济复苏势头基础不稳的特征,也体现在个人消费行为的变化上。
根据万事达卡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统计,从2007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数仍呈现下降趋势,虽然仍在50以上,却正在接近亚洲经济危机时期的最低点。
实际上,王月魂也认可“消费市场的变化取决于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他表示,中国政府对危机的回应就是提升内需,而内需由投资、家庭和政府消费共同组成,目前已产生影响的是投资,尤其是政府导向的投资,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高端服务业或成消费动力
对于政府投资是否会导致产能过剩的质疑,王月魂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的逆差,投资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同时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进而带来大量就业,“家庭消费最终会从中受益。”
但随着政府项目审批逐渐见顶,伴随着刺激政策的弱化,企业产能过剩问题重新出现,并压缩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由此引导的消费市场复苏和经济回暖是否会带来反复?
“即使二次下行也是健康的调整。”马骏认为,这有助于防止过热、通胀和泡沫,是削减过剩产能之必需,不应该通过加码刺激政策来阻止这个调整的发生。
“从长远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即转型为更多由内需和内部消费来驱动的增长模式。”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王月魂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在快速推进,服务业收入相对于制造业在不断上升,服务业、消费市场的提振将成为一个新动力。
不过对于消费是否能在未来支撑起中国经济增长,目前尚有疑问。过去10年中国个人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9.2%左右,虽然低于GDP增速,但与日本、韩国等比较已经较快,继续增长的动力何在?
对此,王月魂表示,下一轮改变规则的变化,必须来自于高端服务业的自由化。比如电信、IT、医疗、教育,开辟这些服务产业,能够大大地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