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上调今年中国GDP预期
□赢周刊记者 魏川
中国经济继续经受着全球危机的冲击。极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保持了令人瞩目的增长。然而,迅速的全球复苏看起来可能性不大,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全球经济趋稳
从全球来看,本次危机的源头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趋稳的迹象,尽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生产继续下滑,但有迹象表明月度环比增速的下滑正逐月趋缓,经济活动也将逐渐走稳。美国的零售业、房屋销售和工厂订单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希望的“绿芽”。尽管大多数商业调查表明最近美国和欧洲的环比增速依然为负,但商界的情绪已有所好转。全球来看,订单数有所回升。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受高科技制造业迅速增长的带动,生产最近已经开始上升。
但世界银行认为,全球经济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太可能迅速复苏。市场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风险规避的意识依然很强,表现为银行对放贷的谨慎态度。国际资本市场还很不活跃,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司部门融资困难。金融体系出现新动荡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由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经济下滑比原来预想的更加严重,目前世界银行对2009年全球增长和贸易前景的估计比三个月前的更低。另外,除东亚以外的大多数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还没有经济好转的强烈信号。这是因为它们外部融资环境恶化,而本国的政策刺激比发达国家规模小或效果差,从而导致了国内需求不振。
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原材料产品的价格已走出早些时候的低位,而包括石油在内的某些商品的价格最近显著上升,但价格仍远远低于2008年中所达到的峰值。预测者认为今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会从现在的水平大大上涨。全球经济急剧下滑和主要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大规模政策刺激的双重作用,既引起了人们对通缩的担心,也引起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心。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决策者。
信贷大幅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但扩张性政策给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持。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很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刺激主要围绕以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四万亿”方案。中央政府承诺承担刺激方案支出中的29%,其余支出则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这是导致2009年前五个月银行放贷激增的重要原因。
一季度信贷激增之后,二季度的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今年一季度,平均每月新增贷款高达年度GDP的5%。快速的信贷增长、票据融资所占的高份额,以及信贷资金可能绕过实体经济而流入了金融市场,都引起了决策者的担忧。4、5月新增贷款增长放缓,平均为年GDP的2%。同时,信贷结构也有所变化,票据融资和其他短期贷款的份额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居民信贷所占份额有所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住房销售的增加。无论如何,近几个月信贷的大幅增加将在今后几个季度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影响的投资也在急剧上升。由于刺激方案的推动,今年前五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政府影响的投资上升尤为迅速(按照国民账户核算口径,今年前四个月的投资同比增长39%,高于2008年的13%的增长率)。
尽管政府的刺激方案对某些市场性的行业也有支持作用,但市场性的投资增长明显滞后。月度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明,受初级产品及专用机械设备等受益于刺激方案行业的拉动,市场性投资的实际增速有所反弹。然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能会高估了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增长。同时,在制造行业的一些主要部门,尤其是面向出口的行业(纺织、服装、家具、计算机和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继续减速,反映了出口前景及利润的不确定性以及很多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按国民经济账户口径,今年头四个月,市场性投资的同比名义增长为12.6%,低于2008年20%的增长速度。
今年初房产销售有所回升,但房地产新开工建设目前依然缺乏活力。2008年全年房地产的销售呈下降趋势。2008年底开始,政府的刺激措施给市场带来一定的乐观情绪,再加之低利率、减税措施以及早些时候房地产价格下调等积极因素,带动了销量的回升。销售量的上升推动4月及5月房地产价格的上扬,但仍低于一年前的水平。自年初以来住房项目竣工量大幅上升,但这是2007年和2008年大量房地产项目开工的结果。在那时,房屋在建面积的增速远远高于竣工面积的增速。目前,房屋开工面积同比仍在大幅下降。但如果近期的复苏迹象得以持续并转强,这一局面也许会改变。
居民消费增速依然较强劲
世界银行指出,消费依然较强劲。虽然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相当于非典时期的低位,一季度居民消费仍保持了11%的同比实际增速(根据住户调查数据计算)。4月和5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消费的增长保持强劲。虽然名义收入的增速在2009年的上半年有所下降,但由于较低的通胀率,使实际收入有所增长,从而对消费形成支持。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有所放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以及农民工收入的减少。
与消费信心指数降低相矛盾的一个现象是,汽车销量在2008年明显放缓之后,今年1~5月的销量同比上升了14%。这一方面是由于降低了对小型汽车的消费税,同时也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减轻,人们对汽车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可喜的是,出口依然十分疲软,但进口有所恢复。自2008年底以来,无论是以出口国别划分还是以产品种类划分,出口表现出了全方面的疲软。今年4、5两月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约下降了20%。同时,由于经济刺激计划提升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中国的进口额自今年3月以来开始迅速回升。今年4~5月间,总的进口量同比实际下降了6.8%,其中尽管制造业产品仍在大幅下降,但原材料的进口却有了明显的增长。原材料进口自3月以来的迅速增长也与企业补库存有关(此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由于面临金融危机而大幅度减少原料库存,使原材料进口受到抑制),因此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需求情况。然而,进口的反弹抵消了由于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所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的影响,使得4、5月中国的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在非常困难的全球环境中依然保持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一季度GDP季度环比增长6%(季节调整折年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1%。工业生产近来似乎也开始提速,从一季度5.3%的同比增速提高到了4、5月平均的8.1%。5月份,财政也录得了一年以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另外,通货膨胀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当前原材料价格远远低于一年以前的水平,这使得生产价格指数(出厂价)和消费价格指数都低于去年同期。除了这些良性的价格下降之外,中国及世界存在的大量过剩产能也给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带来下行压力。
过剩产能威胁工业企业利润率
2009年初,工业企业利润率继续恶化。2008年,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挤压。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回落,这方面的影响已经逆转。同时,由于工资上涨速度下降,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已停滞。虽然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变化不大,但过剩产能压低了PPI(出厂价),同时销售增长放慢乃至负增长,使得利润空间还是受到挤压。这一点在重工业部门尤其突出。2月份重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43%,而轻工业只下降了10%。
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有所放缓。尽管外商直接投资(FDI)自2009年初以来有所下降,而贸易盈余自4月也开始减少,但2009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和FDI的流入绝对规模仍很大。过去九个月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已增至2万亿美元)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元相对其他货币(特别是欧元)的升值导致储备估值下降,以及明显且数量可观的资本净流出。这两方面因素都不太可能长期持续。近期情况显示,尽管中国高层领导对持有美国债券的安全性表达了担心,但中国将继续是美国债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的重要买主。
中国股市在2009年前几个月有所回升。年初以来,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情绪有所好转,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充足流动性,上证指数(A股)比2008年底上涨了超过50%,引领股指上涨的主要是原材料等周期性较强的部门。股价的上升再次燃起了投资者的热情,带动交易量上升,甚至超过了2007年初的水平。
中国经济难言快速复苏
世界银行认为,现在断言中国经济将很快稳健复苏还为时尚早。中国采取的刺激政策使其可以在外部需求很弱的环境下保持增长。但考虑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基本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势背离的幅度及持续时间是有限度的。政府影响的支出只占国内需求的1/3。当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的激增是值得欢迎的,而中国内需的进一步提高也有益于世界经济。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下,由于制造业及私人投资的短期增长前景不佳,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基础广泛的迅速复苏。在世界经济恢复稳定增长之前,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回到接近10%的高速增长。
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2%。其中估计有6个百分点的增长来自政府影响的支出,以及税收降低所带来的刺激。就支出的各个类别来说:政府影响的投资的强劲将支撑2009年的经济增长,但市场性投资很可能持续落后。在某些产业,市场性投资的前景不佳。尽管原材料价格的降低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但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确定,中国乃至全球存在的过剩产能给PPI和企业盈利带来了严重的下行压力。因此,市场性投资会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抑制。这在制造业中尤为明显(出口在制造业总销售中占1/4到1/3的比重)。在房地产行业,中期的销售前景是不错的。大量即将完工的房产项目可能对新的高端住宅项目建设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同时,大众化和低端房产的建设应该会由于政府的相关措施而有所扩大。
进口形势将好于出口
世界银行预计净出口可能会拉低今年经济增长。各种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表明新出口订单最近迅速上升,预示着出口应该会走出当前的低谷。虽然中国的竞争力仍很强,但全球经济不振的局面仍会增加出口的困难。虽然3~5月进口的强劲表现部分来源于前段时间原材料减库存之后的补库存活动,因而缺乏持续性,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进口形势应当好于出口,其2009年增速的下滑也应该小于出口。世界银行认为,今后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很可能大大低于前10年的速度。在其模拟分析中,这会拉低GDP增长2个百分点。
通缩不是未来的主要风险
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中有各种风险。主要的短期风险包括:出口的疲软延续时间更长,程度更深;由于多个部门产能过剩,盈利前景不佳,造成市场性投资比预想的更弱;消费比预期的更低。也存在向上的风险,主要包括更高的政府投资,更多的市场性投资,进口低于预期(因为有更多的进口替代)。主要的中期风险是全球失衡不能解决,而国内由于经济再平衡的进程缓慢而拉低潜在增长速度。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不太可能进入通货紧缩;政府可采取措施降低通缩风险。全球出现恶性通缩的风险看来较低。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不太可能,但这方面的压力会持续存在。通缩的风险可以通过如下的措施来减少:在适当时机上调部分行政定价商品的价格;抑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这些行业在传统的增长模式中表现良好,但在未来由于需求结构及相对价格的变化,其表现可能会变得较差)。
今年不必出台新的财政刺激方案
世界银行认为,2009年中国政府再额外增加财政刺激是不必要的,可能也是不恰当的。
首先,考虑到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强劲的刺激措施的提振下将保持较高水平。而且,中国很可能能够避免恶性通缩或其他由经济下滑带来的重大问题。
第二,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最好为2010年实施财政刺激留有空间。中国的公共财政状况良好,但即便如此,目前已出台的刺激措施必将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
第三,如果再采取新的基础设施领域的刺激措施,其有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可能都难以保证。如果决策者担心经济下滑对民生的不利影响,可通过使用并改善社会保障网络来解决有关问题;这种方式的成本比使用刺激手段来支撑经济增长要低,这样的政策路线也与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一致。此外,一些短期的刺激消费的措施看起来也是较有效的。
政府应促进民资杀入垄断行业
在应对全球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有信心强调前瞻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随着外部需求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来自内需,特别是消费。同时,要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产品的相对价格就需要调整,尤其是那些消耗自然资源和影响环境的产品的相对价格应当有所提高。新的资源消耗低、利于环保的增长方式将更多依靠服务业(以及其他清洁、节能、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是工业(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更快、更成功的转型,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应作出重要调整:1.促进资源流向新经济模式下应当大力发展的部门,而不是传统上获得大量支持、表现还不错的部门。这就要求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来鼓励竞争,消除私企进入某些现在完全被国企控制的关键产业的障碍,改革对金融部门的政策,改革资源定价和税收政策以及国企分红政策。
2.振兴国内市场,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除进一步放开服务业以外,其他的关键政策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资源。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就难以成功,难以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如果农村人口能成为永久的城市居民,同时城市的服务业发达,那么居民的工资和家庭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就会上升,消费所占份额也会上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