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一路飙升的K线图,短短两周间,保利地产(600048.SH)的定向增发报价由最初的13.6元/股飙升到24.12元/股,上涨幅度为77.35%。
7月16日,保利地产公告称,其定向增发股票数量合计3.3亿股,累计总股本达35.2亿股。
“这个价格参与增发,市场真疯狂!”7月13日开始,保利地产的增发价,就成为机构内部讨论的热门话题。就连一位参与了保利地产定向增发机构投资者的李凡,也承认24.12元/股的价格太贵:“就两星期时间,价格差不多翻了一倍”。而同期,保利地产二级市场的股价只上涨了24%。
是什么因素促使保利增发价格暴涨80%?为何李凡能一边认为估值高估,一边大手笔地高价参与增发呢?
18天,飙升80%
保利地产这轮增发价的飙升,得从6月18日开始说起。
6月18日下午,圈内中介开始叫卖保利地产的增发股权:“保利地产定向增发,证监会已批增发额度在80亿元,有朋友能拿到20%额度,共16亿元。内部增发价格已经确定,基本在13.60元/股左右,而6月17日股价25.52元,几乎5折!”
该中介介绍,这16亿元是保利股东拿出来卖,投资者可以通过平安信托来持股,最低参与金额为1亿元。“买入价为13.6元/股,中间费为0.15元/股,总共是13.75 元/股。”
“保利的定向增发方案是2008年做的,报价比较低,很有吸引力。”深圳一家参与了报价的阳光私募执行总经理表示,定向增发价格一般为当前交易日收盘价折让20%,而保利近乎打五折的增发价格,自然吸引了众多资金的追逐。
7月6日,前述阳光私募执行总经理报价16元/股参与保利增发。两天后,其资金账户退回了1亿元的保证金。“这说明我们报价太低,买不到。”这位总经理当时听到的消息是增发价是22元/股,报价最高的达24元/股,这让他觉得很不理性。
在他们看来,保利地产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变为35.197亿股,以保利30元股价来算,总市值约1000亿元。按照比较乐观的假设,即使保利地产今年收入达到400亿元,也很难支撑1000亿元的市值。
这种看法在机构投资者中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认为保利最初的报价很有吸引力,但经过一轮公开竞价后,价格已经有泡沫。
根据保利地产的公告显示,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和国信证券以及刘益谦等市场熟悉的人士参与其中。不过,5月下旬曾公开表示计划购买保利地产定向增发股份的柯希平,考虑到保利地产定向增发股份发行价较高,放弃了这次投资机会。
趋势比价格重要
很多机构都认为,“24.12元的保利增发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可为什么南方基金、博时基金以及国信证券等大机构敢于参与呢?在他们眼中,保利的增发价就不贵吗?
“保利目前的股价早已超出从利润和估值角度来判断的范畴,我们是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大类资产来赌。”李凡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娓娓道出买入的理由。
“这波行情的驱动因素是过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都很糟糕,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不可能出现拐点。虽然信贷狂潮投放了不少货币,但实体经济最少要两年后才能恢复到高峰期水平。”为此,他预计两年后才会出现通胀,今年年末只是通胀预期。
“只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改变,未来一年半内房地产没有问题。”而李凡看好房地产的另外一个原因,房地产是拉动经济的重要产业。“基建投资总不可能今年投了,明年就不投了。”他坦诚,自己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大类资产类别来判断是赌大趋势。因为,“价格贵不贵并不重要,看得清楚趋势最重要。”
如果一切如李凡所预计的那样,或许房地产和房地产股的价格在未来一年内都不会有大幅下跌空间。但万一货币政策发生转向呢?那么,“房贷和开发贷都会收紧,房市和股市都很惨。”在他看来,宽松货币政策是大概率事件,紧缩货币只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赌了”。
高价催生圈钱冲动
保利地产增发价高涨,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自5月以来,多家定向增发项目都呈现高价抢购的现象。
深圳一家阳光私募投资经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自6月来,他们参与了多家定向增发项目,但总是在公开竞价中败下阵来,连一单都没做成。“目前直接联系发行公司和承销商,已经没办法拿到股权,需要支付一笔中介费才有可能搞定。”市场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跟2007年高峰期的现象极其相似。2007年11月,海通证券增发,深圳一家阳光私募“托了很多关系”才拿到股权。但35.88元/股的增发价也远远高于他们的心理价,但碍于在报价前已经说好参与,只能硬着头皮买下来。而到2009年7月15日为止,海通的股价才18元左右。为此,这家私募为此反思“定向增发的价格一定要有安全边际”。
而如今,二级市场资金的疯狂追捧,也将这种增发的情绪传导到给了企业层面,不少企业近期萌发了增发的意向。
深圳一位阳光私募董事长赵利近期调研时就经常碰到这种现象。“企业方说建一个新的生产线,需要募集资金3亿元。但周边同类企业的人都说建这类生产线只需要几千万元,再加上流动资金等,最多也就1亿元。这说明企业的项目融资还是有水分。”
赵利碰到的情况并非仅仅是一两家,而是很普遍的情形。赵利明显地感觉到5月后,股市飙升,把企业的胃口吊起来了,不少企业打算趁市场行情好,赶紧“先圈一笔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