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北京后奥运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报告》认为,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后奥运经济变化,之所以出现不同表现,与五方面因素直接相关。
其一,发展阶段。奥运会举办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在比较发达阶段、城市化程度已经较为成熟的城市,后奥运经济波动相对明显。
如洛杉矶和悉尼在奥运举办时全国人均GDP为1.6万~2.3万美元;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发达,又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在奥运会后的经济表现要好一些,如首尔,1988年韩国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
其二,城市特点。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大的城市,后奥运经济波动相对小一些,如首尔1200多万人、亚特兰大427万人,在所有主办城市中表现出了更强的经济稳定性;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越成熟稳定,相对成绩就越大,经济结构处在变动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多,冲击就相对小。
其三,外部环境。所在国家和区域经济规模大、宏观经济稳定、或处在整体上升期,则能更好地吸纳化解局部冲击和波动。尤其是在市场程度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是如此。洛杉矶和亚特兰大后奥运对经济影响没那么大,很大程度原因在此。首尔在奥运会后经济能保持上升态势,与韩国处在重化工工业化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经济下滑与欧洲不景气有关。
其四,筹办模式。主办城市采取的运作模式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越高,后奥运经济表现则更好,如亚特兰大和洛杉矶;奥运场馆设施及相关投入规模愈大,则相应可能影响更大,如巴塞罗那和雅典。
其五,应对安排。市场开发、场馆利用等方面,会前准备及前后衔接得愈充分,则后奥运经济波动相对愈小,如亚特兰大、首尔都因此赢得了更好的经济效果并避免了低谷效应。巴塞罗那的场馆设计方针是“最小限度上满足奥运会,最大限度上满足市民需要”,其90%以上的场馆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且规模适中,使得巴塞罗那在场馆赛后利用上成效显著。
报告的结论是,“后奥运经济表现并没有必然和统一的规律。”也即后奥运经济下滑并不是规律性现象,即使有下滑的情况,一般而言时间也较短,在奥运会后第二、第三年,就会趋于正常。(文/王健君李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