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限售股解禁,是否仍然只是伪命题?
在2009年上证指数大涨九成的背景下,这个答案已经被大多数投资者用“是”来回答。
2008年A股市场大跌的阴云似乎已经一散而空,但是关于“限售股解禁是市场下跌罪魁祸首之一”的余音而今依然历历在耳,只是市场的不满情绪都已经被市场的大涨埋没。
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
中国银行(601988.SH)等大量限售股的解禁,目前A股市场流通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仍在限售期的股份,或许其中仍有大量股份握在减持意愿似乎不强的“大非”手中,但是供给可以忽然间放大的压力,也许不可小觑。
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披露的6月统计报告看出,截止到今年6月末,股改产生的限售股中,累计减持的数量占累计解禁的数量不过区区15.39%,其中“大非”减持的数量占比不过6.97%,但是“小非”减持的比例则已经高达39.49%。
虽然“大小限”减持的数量有点模糊,但是Wind数据统计显示,“大小限”的数量远超“大小非”。
Wind数据显示,今年解禁的全部限售股数量达到了7034.85亿股,但是股权分置改革限售股仅有2057.93亿股,占比29.25%。
市场需要全力应付的,实际上早已不是“大小非”,而是“大小限”。
即使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的上市公司,持有其多数比例限售股的应当仍是产业投资者。今年以来,信贷资金的投放迅速增加,市场的利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加之A股市场极高的赚钱效应,这对于“大非”和“大限”而言,为了获取资金减持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更重要的是,对那些辛苦创业直至将公司打拼上市的股东而言,保持对公司的控股权显然仍是首要任务之一——毕竟这是其拥有的一份产业,也是其打拼下来的“江山”。
但这并不代表限售股解禁不会给市场带来压力,尽管IPO已经重启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市场供给,但长期而言,目前尚未流通的限售股一旦投放至市场,一定会对股价形成较大压力。否则就不会出现2008年市场众口一词,批判“大小非”的情况。
唯一阻碍限售股投放的因素,则是宏观经济的不断向好带来的持股回报率增加的预期。目前来看,减持动力不大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市场预期的不断改善。
不过随着市场估值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大小非”解禁的动力似乎已经有所增大。截至2009 年6 月,“大小非”合计减持比例则由去年7月份的29.78%降至15.39%。但6 月份当月减持比例大幅度上升,其中“小非”虽然占股改形成的“大小非”的比例仅为16.14%,但减持数量占全部减持数量的比例仍高达66.41%,这表明“小非”仍是市场上减持的主要力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