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公布后,GDP增长7.1%。实话说,我对这数字不意外,闻之不惊。四月中旬应邀在华侨大学演讲,当时我就说今年“保八”不成问题;后来又在报纸撰文,明确说担心不能“保八”是杞人忧天。并非本人能掐会算,所以敢下此判断,完全是基于对现行体制的认识:只要考核看数字,势必驱动各地GDP比赛,而地区间相互攀比,GDP怎会上不去呢?
手头没有各省的GDP数据,不过就我所知,上半年除了山西稍低点,其他省份皆可观,增速约在10%左右。
用不着讲复杂的道理。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说,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1321亿元,同比增长 33.5% 。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M2余额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7.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4万亿元。这样多的钱投下去,必拉动GDP增长无疑。而且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从增加投资到产能变化大约有半年的时滞,那么据此推,8月起经济将全面回暖,下半年GDP增长会更快。
当然,我说今年GDP“保八”没问题,并不是说我们就可高枕无忧。众所周知,这次经济快速恢复靠的是大规模投资,当下的问题是,中央提出“保增长、保就业”,现在增长是有了,可就业呢?我个人感觉并不能乐观。据估计,目前至少有近4000万人待业找不到岗位。所以如此,追根到底还是消费滞后。想想吧,投资孤军突出而消费跟不上,产品压库卖不去,前景不妙谁敢招兵买马?企业不进人,就业压力当然会越来越大。
另一层原因,可从投资方向看,此番大规模投资,重点无疑是放在了政府工程,财政资金不必说,有消息称,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4万亿元,其中90%以上也用于基础设施或大型国企。我曾多次参观过路桥建设工地,机械化施工程度之高令人瞠目,据说一台推土机7秒钟所挖的土方就相当10个劳力1小时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政府工程虽然占用了巨额投资,但由于机械替代人手,它所创造的就业并不多。
于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多,可当下产能过剩,再投资扩产会火上加油;另一方面,政府可投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吸纳劳力少,对就业意义不大。两难选择,怎么办?最近参加几个经济分析会,我与多数专家的意见是促消费,且重点是农民的消费。很明显,中国有八亿农村人口,消费潜力大,每人花1000元就是8000亿。只要消费增长,带动投资就业也会增加。可难题是农民收入低,无钱可花,农民怎能放手消费?
前几天湖南大汉集团董事长傅胜龙先生来京,与我谈到农民收入他大发感慨。大汉集团这些年致力于小城镇开发,对新农村建设居功至伟。我曾与同事赴湖南考察过他们开发的几个城镇,应该说,从规划到建设皆无可挑剔,可现在傅先生却遇到了麻烦,房子建好了没人买,不是农民不想买,也非价格高,每平方米千元怎会高?可就是这个价格农民还是买不起。傅先生说,作为开发商实在无价可降,农民手里没钱,公司也爱莫能助。
政府当然知道农民缺钱,为鼓励农民消费,也曾多次尝试过给农民补贴。最近的例子是家电下乡。给农民补贴是好事,我举双手赞成。但我想说的是,政府这次补贴家电未必是明智之举。表面看,农民好像是补贴的受益者,其实是政府在为企业搞推销。而且政府补家电对别的行业也不公平。为什么一定是补家电?也许有的农民更需要买服装,为何不给服装补贴?大家都是纳税人,政府厚此薄彼服装商会怎么想?
我的看法,既然政府有意提供补贴,那么就不如直接给农民发购物券。相对定向补家电,发购物券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购权。众口难调,一个人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同是农民,张三需要家电也许李四并不需要,若政府只补买家电,对李四岂不是强人所难?第二,有利企业调结构。企业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一定是看需求,按需定产。可若政府定向给补贴,需求就可能被扭曲,如此一来,企业调结构势必南辕北辙。
我主张给农民发购物券,不仅仅是为扩需,也是给农民还账。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我拿不准,即应给农民多少补贴?前不久与广西金融办主任赵德明先生小聚,他建议是给每个农民一万元,其中5000元建社保;另5000元发购物券。人均一万元可行吗?不能拍脑袋,关键得看财政能否承受。那天听赵先生算过账,我也觉得靠谱。不过赵先生与我在局外,又人微言轻,到底怎么补还是听政府的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