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资金热捧光大证券 券商IPO谨防“太平洋第二”

2009年08月10日10:5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邓妍
  果然是“亲不亲,一家人。”面对8月4日开始申购的光大证券创下的史上第五高发行市盈率,曾在两周前还要求中国建筑对51.29倍市盈率做出说明的证监会,这一次却相对沉默。

  在光大证券之后,券商上市将会越来越多。
据称已有20余家券商有此意图。因此,我们认为,借光大证券上市契机,应当成为当下券商加速改革的信号,让其成为“好的更好、坏的快死的加速器”。

  同时,监管部门最应当管好的就是券商上市的门槛。若券商有坏公司上市,或对券商股的监控不够,证监会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

  58倍高发行市盈率凭什么?

  8月4日,市场翘首以盼的券商股发行终于启动,距离去年7月证监会发审委通过光大证券的审核已整一年。在光大证券之后,去年通过IPO的招商证券也上市在望。

  在今年A股强劲反弹的背景下,光大证券吸引众多投资者的视线并不意外,一如它的高价所示。

  Wind统计显示,以询价区间上限21.08元/股计算,光大证券的发行市盈率为58.56倍,是6月重启IPO(首次公开发行)以来最高的,同时也是A股历史上第五高的发行市盈率。这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和质疑,甚至担心上市首日便有破发的风险。这种质疑表明中国股市距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已越走越远。

  此前,中国建筑发行市盈率亦高达51.29倍,远高于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的几只中小板股票30倍上下的市盈率,其定价是否合理同样在业界引发争议。中国证监会为此专门要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对定价做出说明,充分披露定价信息,增加定价信息透明度。

  然而,面对光大证券较中国建筑创下的更高发行市盈率,对券商股更为知根知底的证监会,却选择了沉默。

  统计数据显示,58.56倍以上的发行市盈率位列A股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排名第5位。前4者为中国远洋中国人寿闽东电力中国平安,分别为98.67倍、97.8倍、88倍、76.18倍。

  光大证券值这个价吗?截至7月31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为29.41倍,光大证券的发行市盈率几乎是沪市平均水平的两倍。

  这意味着A股的新股发行越来越误入歧途,甚至成为名副其实的“圈钱”行动。发行价高,而导致新股高价上市,是新股发行屡受指责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因如此,对于监管层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投资者及各方人士都寄予了极大希望。但从桂林三金以来的新股发行看,改革并没有改变新股高价发行的弊端,相反,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化发行”,反而导致新股发行价格进一步走高,使“市场化发行”成为发行人的“圈钱最大化”。

  讽刺意味的信号

  当然,光大证券的成功发行更表明A股市场投资者的不成熟。

  尽管从投资价值角度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远比58.56倍的光大证券更具投资价值,但投资者仍会积极申购光大证券新股,甚至会以更高的价格在上市首日抢购该股票,而不是疯抢海通证券,因为投资者相信,光大证券还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至于谁接最后一棒,在“人傻、钱多”的A股中,自然不愁没有这样的傻子。

  由于上市券商中,除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之外的7家证券公司,均未在股票市场进行过融资,且从业务规模看,光大证券也与前两者较为接近,因此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是光大证券较为合适的可比公司。

  而与成立时间相同、股东背景相当的中信证券比较,光大证券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二者差距形成于初期的前十年。

  截至8月5日,根据2008年年报数据测算,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3.02倍和46.65倍。这与光大证券的发行市盈率显然有一定差距。尽管如此,8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光大证券的上市仍得到142.49倍的超额认购——考虑到券商上市是市场过热的明确信号,这极具讽刺意味。

  最应管好券商上市门槛

  但在光大证券高发行市盈率的情况下,摆在市场监管者面前的一个更重要问题在于,对于券商IPO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回顾一下A股市场券商上市的过程可见,2003年1月6日挂牌上市的中信证券是惟一一家直接IPO的券商股。此后,交易不规范及挪用客户资金等现象导致大批券商破产,政府不得不发起声势浩大的改革,加强对证券经纪业的监管。

  随后在2006~2008年,多家券商推出借壳上市方案。可以看到的是,国内目前有证券经纪公司108家,其中8家是上市公司,除中信证券外,其他7家均为借壳方式上市。即便加上光大证券,以及即将IPO的招商证券,券商借壳上市依然是大概率的事件。

  券商为何钟爱借壳上市?

  我们此前曾专门分析过,这与借壳成本较低有关。从时间角度看,一个成熟的IPO项目通常要2~3年,如果遇到意外,可能会更久,而借壳上市一般只需半年至1年。此外,借壳上市的审核程序相对容易,仅需并购重组委员会通过即可,在处理历史问题方面也较宽松。

  正因其门槛较低,容易让一些公司浑水摸鱼而摇身混迹于股票市场。比如,2008年6月,无数媒体不惜笔墨地对太平洋证券的离奇上市进行了报道。一些舆论甚至直接质疑,这家成立3年、连续两年巨额亏损、3年累计亏损8000多万元的券商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为何能实现完美的三级跳:增资→换股→上市。

  我们认为,光大证券上市,应当成为当下券商加速改革的信号,成为“好的更好、坏的快死的加速器”。另外,联想到此前的太平洋奇怪上市,我们也建议监管部门该查的还要查,不要让坏分子混上市。

  同时,监管部门最应当管好的就是券商上市的门槛。如果说别的类别公司上市,证监会对其很难全面了解而可能被蒙,那么,证监会最了解的就应当是券商。若券商有坏公司上市,或对券商股的监控不够,证监会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
(责任编辑:克伟)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