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贷数据道出了下半年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困境。
除
兴业银行增长200多亿元,
浦发银行增长100多亿之外,大部分股份行增量在30亿上下,而光大、华夏、中信和
民生银行却出现今年首次负增长,金额在30亿上下。
正负相抵,12家中小股份制银行总共仅增长270多亿元,而五大国有银行增量达1500多亿。
在第二季度,股份行与国有行新增贷款分别为8430亿和9440亿,差距仅在百亿之间。显然,在下半场首轮信贷热身赛中,股份行成绩单并不能尽如人意。
深圳一证券分析师认为,中小银行信贷减速是由多方因素造成,包括客观上的信贷需求下降、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业已达至临界点,随着大型项目贷款的减少,这些问题逐步显露出来。
存贷比高企
银行同业数据显示,6月末,12家股份行平均存贷比已经达到79%(含票据),其中最高的
中信银行已经超过85%,最低的
华夏银行也仅离75%的警戒线一步之遥,远高于同期全国金融机构67%的平均存贷比水平。
在12家股份行当中,只有广发行和华夏两家在监管指标之下,而民生、
深发展、中信和恒丰的比例均在80%以上。
对此,深发展广州分行人士表示,往年股份行年中存贷比都会比较高,今年整体比例更高一些。上半年存款增速并不慢,超过30%,但贷款增速更快,这拉大了存贷比。
该人士又称,今年特殊的地方是票据的比例非常高,虽然票据增速从5月份开始下降,但是余额的降低还需要时间。
在1-6月票据增长中,股份行中,
招行、浦发、民生、华夏、深发展和中信分别达到1224亿、795亿、833亿、203亿、265亿和1497亿。
远超监管红线的存贷比,假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的话,意味着股份行下半年放贷的空间非常有限。
前述深发展人士表示,目前市场投资热情不减,存款活期化逐月明显,意味着存款的稳定性在下降,下半年净增存款的难度在加大,相信由贷款派生存款可能还是主要的路径。
不过,在贷款总额几乎见顶之下,依靠贷款派生存款速度不可能快。
另外,在华夏银行下半年展望中,“存款立行”再次被强调,这包括加大存款组织力度,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动态调控同业存款规模等。
除此之外,最有效降低存贷比方法就是调整贷款结构,减少票据比重。在上半年票据增长较多的中信、招行、民生和华夏,在7月份新增贷款已经下降到-30亿、17亿、-31亿和-80亿。
民生银行某分行公司部负责人称,尽管贷款很紧,不过,如果通过票据置换额度,下半年一般贷款的增长依然会保持一定速度,毕竟中长期贷款比例不小,项目延后效应依然会产生贷款。
资本充足率成劫
作为监管红线的另一条,资产充足率是悬在股份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上半年,
中国银行业新增本外币贷款高达7.72万亿元,同比增幅为32.8%。急速的信贷增量,迅速消耗银行的资本金,尤其中小型银行。
银监会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
目前,监管机构已经要求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在2009年末达到10%,2010年末达到12%。
在2008年底,共有六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12%,华夏、招行、兴业和民生、浦发、深发展,其中后三家低于10%。就是从一季度末已公布数据的银行来看,达至12%标准的上市银行仅有四大银行和中信、
宁波银行。
天相投顾一分析师认为,一方面,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最后期限逼近,另一方面又传出对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体制改革的传闻,同时,在拨备覆盖率上,监管的要求又从120%提高至150%,因此,今年银行利润增长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将有难度。
换句话说,如果各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不能或者不能完全作为附属资本用途,银行依靠自身积累将无法在短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这客观上让中小银行的放贷规模和速度将在下半年受到制约。
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为增加长期贷款能力,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募集资本。
在银监会将交叉持有部分从附属资本中扣除的传闻之后,兴业银行在8月7日成为首个获得批准发行次级债的银行,不过额度由180亿变为100亿。此外,德阳市商行1.5亿次级债也获得监管批准。
上述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在信贷增量需求和盈利驱动下,下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小银行加入次级债发行的行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