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工行蝉联第一名

2009年08月15日10: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银行家》杂志15日公布的“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中国工商银行蝉联核心竞争力第一名,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在财务评价排名中,招商银行居首位;在全国100余家成立三年以上的城商行综合排名中,杭州银行居首位,紧跟其后的分别是南京银行、莱商银行和台州市商业银行等。


  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

  《银行家》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

  组长 王松奇 副组长 欧明刚 刘煜辉

  自2005年以来,由著名经济学家王松奇教授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以《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的形式将关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结果向公众公开披露,在业内外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反响。2009年8月15日,该课题组第五次发布该项报告,本次报告以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以客观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运用更加科学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形成了包括主报告、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报告等部分所组成的《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本报特别摘选该报告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报告全文将于近期出版。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总体表现

  ——透过财务性指标的分析

  本报告以2008年度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竞争力指标体系,力图全面地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格局的最新进展,从而为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提供参考。

  2008年的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宏观环境过山车式急剧变化的惊人场面,前面十个月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从紧货币政策,后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则迎来了突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使中国商业银行在2007年曾经获得的各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业务、代理业务收入大大减少,盈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宏观环境也挑战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能力。资源品价格以及物价的急剧变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带来了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而间接影响不小,由于我们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以及近年来银行改革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中国银行业仍然保持着不错的业绩。

  1、 资本充足性指标全都达标,但核心资本有隐忧。

  历经年内多种形式的补充资本金的努力,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和监管部门统计口径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及格线,中信、交行、中行等11家银行在10%以上,其中中信在上年基础上略有下降,但仍处于17家银行中最高的水平;深发展、恒丰、浦发等6家银行在8—10%之间,其中深发展、恒丰分别为8.6%和8.9%,相对较低。整体看来,资本充足率最高的几家多是新近上市的银行,且以大型银行为主;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多是上市经年的中小银行,在快速的规模扩张中消耗资本较多所造成的。

  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核心资本在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上非常重要。虽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4%的达标线之上。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过低,最低的是浦发和深发展,为5.1%和5.3%,虽属合格,但按照银监会的政策导向,仍逼近达标红线。

  城市商业银行也有类似的表现。截至2008年底,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7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均顺利达标。

  农行2008年股改实施方案获批,完成财务重组,中央汇金公司注入与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外汇资产,财政部保留在原中国农业银行的权益1300亿元人民币作为改制基准日投入的资本金。财务重组后,农行的资本情况大为改善,年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大幅跃升至8%,资本充足率升至9.4%。2009年5月,农行正式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进一步补充附属资本。随着引入战略投资者与IPO的进行,其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提升。

  光大的资本充足率也有很大改善。2007年年底,中央汇金公司以2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注资光大银行,一举解决了光大银行资本金的问题。此外,光大在2008年全年和2009年3月共计发行了160亿元次级债,正计划通过引入境内财务投资者、发行混合资本债、发行次级债以及尽可能地控制风险资产等四个渠道将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0.5%。2008年年末,光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5.98%,资本充足率9.1%,上述两项目指标均超过了浦发和深发展的同期数据。

  进入2009年,随着信贷规模的大幅放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上年底相比进一步降低。其中,中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8%,比上年度末下降0.9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34%,比上年度末下降1.09个百分点。工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7%,比上年度末下降0.7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1%,比上年度末下降0.95个百分点。深发展及浦发一季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与8.72%,离10%的严格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补充资本,各行采取发债与增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

  发债是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主要方式。除上述农行和光大外,招商、深发展、民生、浦发、恒丰、建行和工行也先后在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债券的议案。其中,2008年8月,招商发行300亿元次级债;10月,深发展获准发行100亿元次级债,100亿元金融债及80亿元混合资本债;12月26日,浦发发行总额不超过82亿元的次级债;此外,2009年1月,恒丰发行10亿元次级债;2月,建行发行300亿元次级债;3月,民生发行5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7月,工行发行350亿元次级债。各行均明确表示该资金将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发与IPO也是补充资本的途径,但受制于2008年股票市场的疲软,IPO与二级市场增发股票难度很大。2008年只有华夏于2008年11月向首钢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德意志银行三家股东定向增发了7.9亿股股份,募集资金115.58亿元,从而成功地将其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至年末的11.4%,扩大了资产规模的增长空间,为利润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入2009年,股票市场回暖,银行上市增发之念重启。民生于2009年6月重启H股上市之旅,计划赴港发行不超过38.18亿股的股份;光大、农行的IPO进程正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相信会大大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2、资产质量虽有反复但总体上延续了前几年不良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一,不良率与不良额克服了不利影响仍然双降。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尽管在第四季度一度出现反复,但总体情况并没有如普遍预期一样出现较大问题,反而延续了前几年持续下降的趋势。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65.13亿元,较上年下降7145亿元,降幅达59.49%;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为2249、2122和495亿元,次级类较上年上升22%,可疑类与损失类则分别下降51%和91%。农行于2008年11月剥离处置8156.95亿元不良资产,是全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总体向好的最重要因素。

  同2007年相比,除浙商和渤海在原来近乎为零的基础上微有增加外,各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深发展下降最多。农行通过按账面值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6.95亿元,使其不良率较上年一举下降19个百分点;深发展继统一核销2007年第四季度损失类不良资产9.71亿元后,在2008年第四季度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大额信贷拨备与核销,计提拨备56亿元,同期核销呆账贷款94亿元,使不良贷款率从上年的5.64%降至0.68%,下降了5个百分点。此外,光大和广发2008年不良率分别下降了2.52和1.14个百分点,降幅也属可观。

  对城商行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商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近几年来城商行信贷不良率逐年下降。2008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下降至2.51%。共有117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5%,占全部城商行的95.9%;其中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

  拔备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求中小型银行(包括股份制及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以上,大型银行拨备率达到130%,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8年底,五家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大大超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要求。

  大型银行中,交行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166%,建行与工行分别为132%和130%,也超过监管及格线,而农行和中行分别为64%和122%,没有达标。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和浙商不具备可比数字外,大部分银行都实现达标,其中兴业和招商均超过200%,浦发继续保持较高的拨备水平,以192%排于其次。拨备覆盖率最低也是唯一一家没有达到监管及格线的是深发展,为105%,显见属于为其整体战略有所取舍。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及格的中小银行,其拨备覆盖率都刚刚越过150%的监管及格线,如中信、广发和民生为150%,华夏、光大分别为151%和152%,令人联想到在数字背后,各行在年终为达标而做出的“神奇的一跳”。

  进入2009年,我国银行业继续加强风险抵补能力的建设,加大风险准备。截至2009年6月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34.3%,比年初上升17.9个百分点。

  从贷款集中度情况来看,客户集中度问题基本解决,但行业集中度有一些新的倾向。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兴业、浦发和工行不足3%,其余银行亦多集中在3-5%之间,只有浙商、光大与渤海较高,其中渤海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在上年6.4%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至9.03%,在各行中继续排名第一,并已经逼近10%的监管红线。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光大、浙商最高,分别为48%和40%;渤海较低,为13%;其他银行大多集中在20-30%之间。除中行和建行微有增加外,各行该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下降幅度很大。光大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从而最终实现了公布此类数据的银行全部达标;华夏和深发展在上年超过40%的高位上分别下降14和16个百分点,成功远离监管红线。其余银行则年际变化较小,反映出其客户基础相对稳定的特点。

  2008年,各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均衡接近,多在25-30%一线,光大和民生此项指标相对较低,分别为15%与18%;深发展则略高,占比33%。从变动趋势上看,2008年各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整体上较上年有所降低,同上年比较,民生提升1个百分点,工行与交行微升0.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的九家银行该项指标均呈下降态势,其中兴业下降3个百分点至19%,是下降幅度最大的银行。但008年除民生有所下降外,其他银行的该项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点。各行该项指标集中在6-16%之间,大型银行整体占比略高,其中工行占比16%,在12家银行中最高;华夏、深发展占比6%,相对最低。从年际变化看,民生下降3个百分点,是唯一一家没有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发生同向变化的银行;在11家该项指标提升的银行中,大多数提高1-2个百分店,其中招商增加3个百分点,幅度最大。

  3、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比预期的要好。

  2008年,我国银行业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继续保持了盈利的良好成长。在受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低迷、利率调整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盈利表现高于预期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8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42.4%。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112亿元、926.4亿元、643.6亿元、514.53亿元及283.93亿元,工行和建行以净利润排名,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大银行。九家中小银行平均增幅37.03%,低于上一年度45个百分点。

  就增幅而言,除农行外的四家大型银行平均增幅32.28%,低于上一年度22个百分点。农行增长65%,增幅最大;除中行因国际化程度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而仅增长16%外,工行、建行和交行净利润增幅均在30%以上,普遍好于预期。

  中小银行多数增幅在30%以上,恒丰因基数较小增长105%,增幅最大;浦发增长91%,其稳健经营所带来的突出盈利能力令人侧目;深发展因年末计提拨备56亿元,使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76%,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广发与民生净利润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反映其年末为满足监管要求而将拨备覆盖率大幅提至150%所致的捉襟见肘。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除深发展和渤海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浦发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35.66%,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恒丰、招商净资产收益率接近30%,在各家银行中仅次于浦发。深发展年末计提拨备,净利润大幅降低,引致净资产收益率降为4.36%,仅高于因开业时间短而不具备相关可比性的渤海银行。单就大型银行而言,建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超过20%;中行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汇兑损失拖累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相对最低。农行在财务重组后,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录得17.72%,已属难能可贵。同上年相比,浦发、恒丰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升12个和10个百分点,是增幅最大的银行;深发展下降29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其余各家银行的变动幅度均在正负3%之间。由此可见,拜国际化程度较低之赐,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的波动。

  2008年,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计有华夏、广发、深发展与渤海四家银行未达到0.6%的监管及格线,其中广发及深发展均为由上年及格线上滑落至不及格的。余下的13家银行中,招商、建行、工行、兴业等6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已达到国际优秀银行1.17~1.2%的水平。其中招商总资产收益率为1.46%,继续保持各行中最好的水平,传统上出色的个人业务仍然是招商较强盈利能力的制胜法宝;在大型银行中,建行与工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和1.21%,显示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在中小银行中,兴业和中信分别以1.22%和1.21%排名第二和第三,其中兴业以资金业务和个贷业务为特色,中信强调以特色经营参与竞争,在传统强势对公业务基础上践行特色零售银行业务战略,显见成绩斐然。因计提拨备因素而全年业绩深受影响的深发展,一直致力于压低非存款负债、提高资金流动性、细分市场寻求高利润回报,并且以同业拆借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和稳定息差,已经形成一种充分利用和调配现有资源、压低经营杠杆和提高财务杠杆的业务模式,相信在快刀乱麻的战略调整后,必将受惠于未来。

  除去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中行,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在整体上增幅相当,年际增长在0.2-0.3个百分点之间;中小银行增长差距较大,招商、兴业和浦发增长逾0.4个百分点,其中招商最高,提高0.55个百分点,而增幅最低的华夏只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同上年相比,多数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提升。浦发提升0.27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中信与工行分别提升0.24与0.2个百分点,仅次于浦发。在农行、中行、广发和深发展四家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深发展下降最多,为0.73个百分点;华夏虽较上年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在及格线下,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相应的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比之2007年的1.03%略有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商行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有23家,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有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比例接近一半。然而各地在盈利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有所体现。东部地区城商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1.43%。

  4、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较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迫使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政策上相应地做出应急性的快速调整;其次,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增强,但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商业银行资金合理运用的难度加大;第三,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部分流动性资产的变现代价较大。

  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50.07%,比年初上升9.9个百分点。存贷比69.2%,比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12月底,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5.6%,比年初上升2.0个百分点。全部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我们来关注存比。以全国性银行为例,除上年度唯一贷存比超标的深发展在2008年仍处于超标状态外,其余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比均在75%的监管红线之下。工行等五家大型银行贷存比整体上相对较低,分布于51-64%之间,农行最低,交行最高,显示出规模较大的银行其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银行的贷存比一贯较高,2008年均在70%以上,其中深发展贷存比最高,为79%,与上年度持平;兴业最低,也近71%。其中,恒丰、民生距离监管指标已咫尺之遥,在发展诉求与监管要求间的艰难平衡跃然纸上。

  同2007年相比,仅有恒丰和浙商的流动性比率下降,其余各行均呈上升态势。其中,中行、浦发均提高1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中信、广发、建行和民生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升幅。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整体上升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客观现实。

  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以2008年度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竞争力指标体系,力图全面地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格局的最新进展,从而为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提供参考。

  2008年的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宏观环境过山车式急剧变化的惊人场面,前面十个月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从紧货币政策,后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则迎来了突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使中国商业银行在2007年曾经获得的各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业务、代理业务收入大大减少,盈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宏观环境也挑战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能力。资源品价格以及物价的急剧变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带来了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而间接影响不小,由于我们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以及近年来银行改革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中国银行业仍然保持着不错的业绩。

  1、资本充足性指标全都达标,但核心资本有隐忧。

  历经年内多种形式的补充资本金的努力,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和监管部门统计口径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及格线,中信、交行、中行等11家银行在10%以上,其中中信在上年基础上略有下降,但仍处于17家银行中最高的水平;深发展、恒丰、浦发等6家银行在8—10%之间,其中深发展、恒丰分别为8.6%和8.9%,相对较低。整体看来,资本充足率最高的几家多是新近上市的银行,且以大型银行为主;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多是上市经年的中小银行,在快速的规模扩张中消耗资本较多所造成的。

  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核心资本在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上非常重要。虽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4%的达标线之上。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过低,最低的是浦发和深发展,为5.1%和5.3%,虽属合格,但按照银监会的政策导向,仍逼近达标红线。

  城市商业银行也有类似的表现。截至2008年底,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7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均顺利达标。

  农行2008年股改实施方案获批,完成财务重组,中央汇金公司注入与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外汇资产,财政部保留在原中国农业银行的权益1300亿元人民币作为改制基准日投入的资本金。财务重组后,农行的资本情况大为改善,年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大幅跃升至8%,资本充足率升至9.4%。2009年5月,农行正式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进一步补充附属资本。随着引入战略投资者与IPO的进行,其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提升。

  光大的资本充足率也有很大改善。2007年年底,中央汇金公司以2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注资光大银行,一举解决了光大银行资本金的问题。此外,光大在2008年全年和2009年3月共计发行了160亿元次级债,正计划通过引入境内财务投资者、发行混合资本债、发行次级债以及尽可能地控制风险资产等四个渠道将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0.5%。2008年年末,光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5.98%,资本充足率9.1%,上述两项目指标均超过了浦发和深发展的同期数据。

  进入2009年,随着信贷规模的大幅放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上年底相比进一步降低。其中,中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8%,比上年度末下降0.9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34%,比上年度末下降1.09个百分点。工行2009年一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7%,比上年度末下降0.7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1%,比上年度末下降0.95个百分点。深发展及浦发一季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与8.72%,离10%的严格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补充资本,各行采取发债与增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

  发债是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主要方式。除上述农行和光大外,招商、深发展、民生、浦发、恒丰、建行和工行也先后在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债券的议案。其中,2008年8月,招商发行300亿元次级债;10月,深发展获准发行100亿元次级债,100亿元金融债及80亿元混合资本债;12月26日,浦发发行总额不超过82亿元的次级债;此外,2009年1月,恒丰发行10亿元次级债;2月,建行发行300亿元次级债;3月,民生发行5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7月,工行发行350亿元次级债。各行均明确表示该资金将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发与IPO也是补充资本的途径,但受制于2008年股票市场的疲软,IPO与二级市场增发股票难度很大。2008年只有华夏于2008年11月向首钢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德意志银行三家股东定向增发了7.9亿股股份,募集资金115.58亿元,从而成功地将其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至年末的11.4%,扩大了资产规模的增长空间,为利润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入2009年,股票市场回暖,银行上市增发之念重启。民生于2009年6月重启H股上市之旅,计划赴港发行不超过38.18亿股的股份;光大、农行的IPO进程正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相信会大大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2、资产质量虽有反复但总体上延续了前几年不良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一,不良率与不良额克服了不利影响仍然双降。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尽管在第四季度一度出现反复,但总体情况并没有如普遍预期一样出现较大问题,反而延续了前几年持续下降的趋势。

  2008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65.13亿元,较上年下降7145亿元,降幅达59.49%;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为2249、2122和495亿元,次级类较上年上升22%,可疑类与损失类则分别下降51%和91%。农行于2008年11月剥离处置8156.95亿元不良资产,是全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总体向好的最重要因素。

  同2007年相比,除浙商和渤海在原来近乎为零的基础上微有增加外,各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深发展下降最多。农行通过按账面值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6.95亿元,使其不良率较上年一举下降19个百分点;深发展继统一核销2007年第四季度损失类不良资产9.71亿元后,在2008年第四季度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大额信贷拨备与核销,计提拨备56亿元,同期核销呆账贷款94亿元,使不良贷款率从上年的5.64%降至0.68%,下降了5个百分点。此外,光大和广发2008年不良率分别下降了2.52和1.14个百分点,降幅也属可观。

  对城商行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商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近几年来城商行信贷不良率逐年下降。2008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下降至2.51%。共有117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5%,占全部城商行的95.9%;其中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

  拨备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求中小型银行(包括股份制及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以上,大型银行拨备率达到130%,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8年底,五家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53%,同比上升12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09.8%,同比上升76.4个百分点;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98.5%,同比上升28.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69.6%,同比上升55.1个百分点,大大超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要求。

  大型银行中,交行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166%,建行与工行分别为132%和130%,也超过监管及格线,而农行和中行分别为64%和122%,没有达标。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和浙商不具备可比数字外,大部分银行都实现达标,其中兴业和招商均超过200%,浦发继续保持较高的拨备水平,以192%排于其次。拨备覆盖率最低也是唯一一家没有达到监管及格线的是深发展,为105%,显见属于为其整体战略有所取舍。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及格的中小银行,其拨备覆盖率都刚刚越过150%的监管及格线,如中信、广发和民生为150%,华夏、光大分别为151%和152%,令人联想到在数字背后,各行在年终为达标而做出的“神奇的一跳”。

  进入2009年,我国银行业继续加强风险抵补能力的建设,加大风险准备。截至2009年6月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34.3%,比年初上升17.9个百分点。

  从贷款集中度情况来看,客户集中度问题基本解决,但行业集中度有一些新的倾向。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兴业、浦发和工行不足3%,其余银行亦多集中在3-5%之间,只有浙商、光大与渤海较高,其中渤海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在上年6.4%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至9.03%,在各行中继续排名第一,并已经逼近10%的监管红线。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光大、浙商最高,分别为48%和40%;渤海较低,为13%;其他银行大多集中在20-30%之间。除中行和建行微有增加外,各行该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下降幅度很大。光大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从而最终实现了公布此类数据的银行全部达标;华夏和深发展在上年超过40%的高位上分别下降14和16个百分点,成功远离监管红线。其余银行则年际变化较小,反映出其客户基础相对稳定的特点。

  2008年,各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均衡接近,多在25-30%一线,光大和民生此项指标相对较低,分别为15%与18%;深发展则略高,占比33%。从变动趋势上看,2008年各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整体上较上年有所降低,同上年比较,民生提升1个百分点,工行与交行微升0.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的九家银行该项指标均呈下降态势,其中兴业下降3个百分点至19%,是下降幅度最大的银行。但2008年除民生有所下降外,其他银行的该项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点。各行该项指标集中在6-16%之间,大型银行整体占比略高,其中工行占比16%,在12家银行中最高;华夏、深发展占比6%,相对最低。从年际变化看,民生下降3个百分点,是唯一一家没有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发生同向变化的银行;在11家该项指标提升的银行中,大多数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招商增加3个百分点,幅度最大。

  3、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比预期的要好。

  2008年,我国银行业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继续保持了盈利的良好成长。在受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低迷、利率调整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盈利表现高于预期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8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42.4%。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112亿元、926.4亿元、643.6亿元、514.53亿元及283.93亿元,工行和建行以净利润排名,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大银行。九家中小银行平均增幅37.03%,低于上一年度45个百分点。

  就增幅而言,除农行外的四家大型银行平均增幅32.28%,低于上一年度22个百分点。农行增长65%,增幅最大;除中行因国际化程度高、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而仅增长16%外,工行、建行和交行净利润增幅均在30%以上,普遍好于预期。

  中小银行多数增幅在30%以上,恒丰因基数较小增长105%,增幅最大;浦发增长91%,其稳健经营所带来的突出盈利能力令人侧目;深发展因年末计提拨备56亿元,使其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76%,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广发与民生净利润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反映其年末为满足监管要求而将拨备覆盖率大幅提至150%所致的捉襟见肘。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除深发展和渤海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浦发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35.66%,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恒丰、招商净资产收益率接近30%,在各家银行中仅次于浦发。深发展年末计提拨备,净利润大幅降低,引致净资产收益率降为4.36%,仅高于因开业时间短而不具备相关可比性的渤海银行。单就大型银行而言,建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超过20%;中行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汇兑损失拖累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相对最低。农行在财务重组后,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录得17.72%,已属难能可贵。同上年相比,浦发、恒丰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升12个和10个百分点,是增幅最大的银行;深发展下降29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其余各家银行的变动幅度均在正负3%之间。由此可见,拜国际化程度较低之赐,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的波动。

  2008年,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计有华夏、广发、深发展与渤海四家银行未达到0.6%的监管及格线,其中广发及深发展均为由上年及格线上滑落至不及格的。余下的13家银行中,招商、建行、工行、兴业等6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已达到国际优秀银行1.17~1.2%的水平。其中招商总资产收益率为1.46%,继续保持各行中最好的水平,传统上出色的个人业务仍然是招商较强盈利能力的制胜法宝;在大型银行中,建行与工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和1.21%,显示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在中小银行中,兴业和中信分别以1.22%和1.21%排名第二和第三,其中兴业以资金业务和个贷业务为特色,中信强调以特色经营参与竞争,在传统强势对公业务基础上践行特色零售银行业务战略,显见成绩斐然。因计提拨备因素而全年业绩深受影响的深发展,一直致力于压低非存款负债、提高资金流动性、细分市场寻求高利润回报,并且以同业拆借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和稳定息差,已经形成一种充分利用和调配现有资源、压低经营杠杆和提高财务杠杆的业务模式,相信在快刀乱麻的战略调整后,必将受惠于未来。

  除去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中行,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在整体上增幅相当,年际增长在0.2-0.3个百分点之间;中小银行增长差距较大,招商、兴业和浦发增长逾0.4个百分点,其中招商最高,提高0.55个百分点,而增幅最低的华夏只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同上年相比,多数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提升。浦发提升0.27个百分点,升幅最大;中信与工行分别提升0.24与0.2个百分点,仅次于浦发。在农行、中行、广发和深发展四家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深发展下降最多,为0.73个百分点;华夏虽较上年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在及格线下,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相应的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比之2007年的1.03%略有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商行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有23家,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有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比例接近一半。然而各地在盈利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有所体现。东部地区城商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1.43%。

  4、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较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迫使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政策上相应地做出应急性的快速调整;其次,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增强,但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商业银行资金合理运用的难度加大;第三,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部分流动性资产的变现代价较大。

  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50.07%,比年初上升9.9个百分点(见图39)。存贷比69.2%,比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12月底,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5.6%,比年初上升2.0个百分点。全部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我们来关注贷存比。以全国性银行为例,除上年度唯一贷存比超标的深发展在2008年仍处于超标状态外,其余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存比均在75%的监管红线之下。工行等五家大型银行贷存比整体上相对较低,分布于51-64%之间,农行最低,交行最高,显示出规模较大的银行其流动性相对充裕。中小银行的贷存比一贯较高,2008年均在70%以上,其中深发展贷存比最高,为79%,与上年度持平;兴业最低,也近71%。其中,恒丰、民生距离监管指标已咫尺之遥,在发展诉求与监管要求间的艰难平衡跃然纸上。

  同2007年相比,仅有恒丰和浙商的流动性比率下降,其余各行均呈上升态势。其中,中行、浦发均提高1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中信、广发、建行和民生也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升幅。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整体上升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客观现实。

  组长 王松奇 副组长 欧明刚 刘煜辉

  ——透过财务性指标的分析

  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

  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钟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