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税改革将是下一时期的重头戏

2009年08月18日06:2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8月7日至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三次到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的形势下,中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今年1至7月,全国财政收入40672.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9.66亿元,下降0.5%。

但全国财政支出33888.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44.77亿元,增长23.5%。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需要巨额财力支撑的。而政府的结构性减税,大量削减了税收,再加上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日益增加的出口退税,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如果按此趋势下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支撑?

  为此,本报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博士。

  今后要特别谨慎处理减税问题

  《21世纪》:虽然今年1至7月全国财政收入40672.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但全国财政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6444.77亿元,增长23.5%,而且还有一些后续资金需要大量投入。目前来看,以当前财政收入的状态应对财政支出,缺口仍然很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支撑?

  贾康:从现在来看,7月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虽比6月回落,但还在10%以上,5月之后财政收入止跌转升的“大模样”仍然维持不变,所以现在财税工作的基调仍应是继续努力向年度预算目标靠近,争取在今年后面的5个月实现更好一些的运行状态。

  今年1至4月份,财政收入形势确实比较严峻,累计下降的幅度比较大,但从5月份开始,财政收入就往上走了,现在已经比上一年只下降了0.5%,如果按照现在的势头判断,经过努力,8月之后财政收入仍有持续增长的可能。如果剩余的5个月,每个月的增长达到15%到20%的区间,全年就有可能达到预算所要求的8%的增长。

  《21世纪》:以目前来看,财政收入每个月的增长达到15%到20%,应该是一个压力不小的目标吧?

  贾康:当然压力是非常大的。但从现在的态势来看,还是应该积极努力去实现年度预算目标,而不必悲观到要调整预算,或目前就认为预算目标已不可能完成。

  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安排是9500亿元,这属于一种既积极又比较稳妥的赤字规模,仍在欧盟3%预警水平之下。

  但目前的财政赤字规模毕竟已在绝对量上创历史纪录,财政政策应有全局性把握,需要充分考虑财政“过几年紧日子”新阶段上的安全性和风险防范,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后要特别谨慎处理减税问题。

  改革财税体制应减少共享税

  《21世纪》:在中国现行的财税体制安排下,地方财政收入是否受经济形势影响比较大?您在地方税建设方面有怎样的看法?

  贾康: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地方财政收入也会跟着增加。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税收充裕程度的差别很大。关于地方税体系建设,已有若干年的探讨。地方作为财源支柱之一的资源税有必要改革,其方案也已经讨论了不少年,大方向是把资源税负合理提升,在引导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的同时,也增加地方财力。但是前几年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走高,那时出台提高资源税这样的措施,就等于是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无法操作,而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快速下滑过程中首先要提振企业信心,也无法考虑推出资源税的改革。所以资源税改革一直在等待时机。

  《21世纪》:但地方税很大一块儿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这样就又有一个矛盾:经济好转,地价更高,那么房价就会更高;房价上涨过快本来就有泡沫的危险,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解决这一矛盾,如果财税体制不进行深度改革的话,恐怕也是很难持续的。

  贾康: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事项,是物业税(即房地产税)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其开征方案。这种在不动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有助于使土地一级市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的价格水平趋向理性与较平稳的状态,减少“泡沫化”倾向。

  财税改革方面,这将是下一时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财税改革其实一直在进行中,大的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

  所谓“分税制”,按照比较规范的形式,应该是各主要税种都合理地划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税基,即税种在配置上分别归属于国税和地方税,而且地方税需具体到地方的某个层级上。当然,也不排除必要的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就是把增值税做成共享税,其他基本上都是按照分税制来处理的。当时对资源税也称为共享税,但资源税中,其实也只有海洋石油税收归中央支配,其它资源税都归地方支配;增值税中央拿四分之三,地方拿四分之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迫不得已,共享税种越来越多——证券交易印花税、营业税也成共享税了。2002年所得税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以后,也无法让中央或者地方独享,所以也变成共享了。再加上实际上出口退税近年也是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这样一来最主要的税种几乎都成为共享税了。

  以后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按减少共享税的方向努力。某些税收收入归属应该是比较清晰的:资源税实际上主要就是地方税,只有海洋石油不好界定对应的地方区域,所以可能还要继续归中央。物业税开征后,也应是地方税。现在这一点就可以明确。

  所以这样一来,财税改革将可以使分税制在省以下无法落实情况下的地方“正税”不足状态,变成一个豁然开朗的新状态。

  政府投资可带动景气回升

  《21世纪》: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升,必须使其自身的机体能够有充分的创造力,中小企业崛起才是经济回升的真正希望。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是不是应享有一定支持?

  贾康:这在原则上当然是对的:只有微观市场主体、特别是千千万万家中小企业和“草根”微型企业具备了焕发活力的内生机制,才能够使整个经济靠市场主体的力量回升到一定状态。目前还是离不开政府政策托举,希望经济比较快速地回升,进而带动企业进入活跃状态促成经济自主发展走向高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21世纪》:有一个重要数据,今年上半年,7.37万亿的银行新增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只占总额的8.5%。

  贾康:这个问题非常明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还基本上停留在银行、金融机构的口头上,当作“政治表态”,实际商业性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真正、持续地支持中小企业的。但即使如此,不是说中小企业就完全过不下去了。没有这次危机,中小企业照样融资困难,向来就困难,当然现在可能显得特别困难。

  但是政府投资扩大了,可以带动一些景气回升,缓解中小企业困难。比如一大批中小建材厂,原来没订单的,现在国家有这么大的4万亿元投资安排,马上就有了订单了。当然同时也有原来的一些小轧钢厂,本来被认为是落后产能要淘汰的,现在又往往会给它一个生存的空间了。

  所以你说到两难是对的,很多事情就是在夹缝里“讨生活”做权衡,中小企业问题上一直就是两难。但是现在这个两难中,在政府实行政策扩张的情况下对许多小企业来说市场环境是放宽了,不是那么严酷了。

  当然政府总体上应该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注意引导结构优化。政府现在探索的如何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设备租赁公司的发展,也包括探索草根金融和村镇银行等,都是在寻求支持小企业。另外,政府还应引导“灰色金融”阳光化发展。

  《21世纪》: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态情况,他们就不得不隐身,很难再发挥作用。

  贾康:有这个问题。如果国家一旦注意加强金融管控,这些灰色金融确实首先受到影响。但金融管控应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当前有危机压力影响的情况下,应是把相当一部分灰色金融转化为“阳光金融”的好时机。

  财政政策要注重以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

  《21世纪》: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艰难,与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是否有关系?

  贾康:如果从原理上说,“挤出效应”会存在,但现在这个阶段,因为民间不敢投资,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回暖来带动中小企业投资者改变预期,有利于促使经济向好和企业扩大投资,所以本不应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相反,目前倒正是显示政府投资“放大效应”、“乘数效应”的特定阶段。但现在确实也表现出有一个体制上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今年我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所举出的例子:原来一些市政工程方面的项目,如再生水厂、绿化工程等公用事业、公共工程投资项目,民间资本有意愿参与投资,那时候政府有关部门因自觉囊中羞涩,也曾热情表示欢迎民间投资进入。但中央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方案一宣布,有的管理部门马上就变脸了,说我们有钱了,没你们的事了。这就变成“挤出效应”了。

  这是原来的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和现在的特殊形势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现实生活中某些行政力量导致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与政策意图南辕北辙,是应当予以纠正的。

  《21世纪》:我们已看到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和民间投资发展问题。在8月7日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三部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各部门的领导都表示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政府已经并正在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民间投资增长:一方面是增强社会的投融资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市场,提振企业投资信心。但是这里也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国家更多投资挤占了市场,中小企业何以生存和发展?

  贾康:关键要看政府投资方向,如果政府投资方向不跟中小企业抢市场,怎么会对中小企业产生“挤”的影响?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家发改委朱之鑫副主任在8月7日已讲到,到现在为止已经分四批下达了3800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375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1043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871亿元,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573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396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542亿元。可知政府投资没有跟中小企业抢市场,是在投向民间资本无力、无意愿投资的领域,或是在力求带着中小企业往上走。

  财政政策尤其要注重以政府的资金拉动民间资本、社会资金跟进,形成合力。比如以贴息资金拉动商业性信贷资金和企业资金、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应该得到支持的发展项目。按照以往的经验,财政的贴息资金,放大倍数能达到10倍到20倍,甚至更高。

  

(责任编辑:黄珂)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