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易安
发行次级债,曾经是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条捷径。然而,这一手段的效果很可能面临大打折扣的局面。
知情人士透露,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需要从该银行的附属资本中全数扣除。
这一规定针对各类型银行,并涉及其以往发行的所有次级债。
银行互持次级债非常普遍
“现在银行间互持次级债的情况非常普遍,部分银行持有的次级债占银行债券持仓量的比例也已经较高,确实到了该管一管的时候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对CBN表示。
也有人士表示,在经济企稳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将造成对银行放贷的刚性约束,征求意见稿最终如何定稿尚需观察。
中信证券一位债券分析师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绝大多数由银行相互持有,造成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虚增,银行承担的风险就远远超过其真实的风险承担能力。流动性很差,银行系统内风险大大增加。”
据Wind统计,截至7月,商业银行债券余额为5653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3.54%。其中,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为4287.5亿元。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包括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和金融债,前两者都可计入发行人附属资本。
提升资本充足率效力减弱
根据银监会2004年6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按100%风险权重计入风险资产,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余额不得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
分析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如果付诸实施,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将在其附属资本中扣除,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另一方面银行新申请发行次级债的规模、销售等,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下降。银行今后发行次级债时,要考虑发行需求到底有多少,可以卖给谁。”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一位人士对CBN表示,“因为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不能再计入该银行附属资本,因此拿债热情会降低。如果作为最大买家的银行积极性不高,发行对象将更多地面对基金、保险公司、券商等机构。”
上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间发行的次级债存量规模为4000余亿元,总规模占附属资本规模较小,若对交叉持有次级债进行扣除,对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有限。
银行或将寻求筹资新渠道
作为补充附属资本的工具,发行次级债具有高速、快捷、灵活等优势。不少银行在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过程中,都采用这一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
相关人士指出,将银行互持的次级债在附属资本中加以扣除,会使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当前情况下更表现为对银行放贷行为的刚性约束。因此,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这一规定是否正式付诸实施还需观察。
银行并非没有退路。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目前代持交易其实很活跃,而征求意见稿也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监管说明。代持交易等方式将使银行绕开这一新政策。”
所谓代持,是指银行在作出相应回购承诺后,将所持债券转给其他机构代为持有。如此,这部分债券不会出现在银行表内,也就避免将其在银行附属资本中扣除。
除代持交易外,银行补充资本金也可能转向其他渠道,如定向增发、增资扩股、利润留存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