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未来集团(下称“郑粮市场”、“未来集团”)近日颇不平静。
一则关于他们参股企业“凡有职工持股的,都要对外转让”的消息正甚嚣尘上,而河南省国资委则要求其尽快上报结果。
随着国资委有关规定的落实,郑粮市场和未来集团“扑朔迷离”的股权转让关系或将被一一揭开。
风波乍起 2008年9月,针对原来国企改制或对外投资不规范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改制需经国资监管机构或集团公司批准等,要求职工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1年内应转让所持股份或者辞去所任职务。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所持股权不得向其近亲属,以及这些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等具体意见。
而对于郑粮市场和未来集团而言,其子公司此前的股权转让关系,一直让人“扑朔迷离”,其相关职工到底持有了多少企业股份呢?
相关资料表明,未来集团由国有独资的郑粮市场1996年11月投资1.8亿元创立,郑粮拥有其90%股份。而上述两家企业管理人员刘文进、乔林选、霍得立、邱清龙、何政、贾改梅、王双成等人大多持有其下属参股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股份。
“郑粮市场和未来集团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在下属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或其他关联企业持有股份或任有职务,他们必须在9月中旬前作出转股或辞职的选择。”8月12日,河南省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河南省工商部门查询的登记资料显示,上述人士分别持有未来集团所属的郑州未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未来地产”)4%、3%、7%、9.5%、6.35%、1.8%、1.3%的股份;在郑粮市场参与投资的河南正粮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正粮实业”)中,何政、贾改梅分别持有9.19%和4.78%的股份;而在未来集团参股的河南未来广告有限公司(下称“未来广告”)里,王双成、贾改梅、霍得立分别占有55%、10%、10%的股份。据查,类似情况在“未来系”的其他公司也有出现。
一边是声名显赫的国企,一边是掌控着资产规模庞大的多家民企。未来集团和郑粮市场的旗下公司是怎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呢?
转让迷局 “这两家实为一体的企业先后参与投资的企业多达30多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通过各种手段被逐渐"民营化"。”8月10日,郑粮市场一员工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未来地产通过“股权转让”手段逐步剥离其国企身份的“改制过程”,被标榜为上述两家企业通过关联交易,逐步将下属控股公司、参股企业“民营化”的“经典剧目”。
1996年10月,未来集团和加拿大未来企业有限公司(下称“加拿大未来企业”)出资500万元共同组建未来地产。其中未来集团持股75%,加拿大未来企业持股25%。
其后,经内部股份转让,未来集团和加拿大未来企业在未来地产持股比例变更为49%和51%,未来地产因此由“国有控股”变成所谓的“外资控股”。
而工商资料显示,加拿大未来企业由未来集团1996年6月投资78万美元创立。
2003年,未来集团和加拿大未来企业又分别将所持未来地产49%和3.5%的股权转让给了由郑粮市场“职工集资成立”的郑州未来远大置业有限公司(下称“远大置业”),加拿大未来企业同时又将其持有的未来地产22.5%的股权转让给中原信托。未来地产的控股股东至此成为“远大置业”的股东。
2005年3月底,在加拿大未来企业持有25%股权不变的情况下,远大置业又将未来地产的52.5%的股权转让给李倩、刘文进、邱清龙等11个自然人,中原信托将22.5%的股权转让给张春峰、王双成等6个自然人,“远大置业”与“中原信托”就此完成过渡使命。
2005年4月25日,未来地产改制迎来收官之笔,河南省商务厅批准未来地产股权变更申请。郑粮市场的管理者以1500万元出资,掌控未来地产数亿元总资产的大戏落幕。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这种“集团出资,引导培育,时机成熟,内部转让”的“民营化”模式,在未来集团、郑粮市场其他参股或关联企业的“改制”中也不鲜见。
正粮实业,由最初的郑粮市场持股50%、何政等两个自然人持股50%,至2008年底演变成了由何政等5名自然人完全持股;未来广告,未来集团最初拥有其51%的股份,如今该集团只持股15%,其85%的股权花落王双成等4名自然人之手;河南省数字证书有限公司,其最初的股东为郑粮市场、华粮科技(郑粮全资子公司)、河南电子商务协会,股权比例分别为40%、59.8%、0.2%,现在则变为郑粮市场、中原信托、未来集团、正粮实业,股权比例变更为30.17%、28.74%、32.99%、8.1%。
这些股权“辗转腾挪”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肥水”流向 剧情的主题已然隐现。
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未来广告对“内”转让其85%的股权时,仅按100万元注册资本金中的85万元向数个自然人转让,而非净资产;未来旅行社曾是未来广告等企业的股东。2002年,该社向有关部门报损注销,其股权收益及其资产状况到底如何“无从知晓”。而恰在报损注销之后,该社在未来广告等公司的股份转让给了个人。
此外,2002年7月,远大置业曾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每亩2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土地500亩。2005年6月,远大置业以转让股份的方式,将该宗土地以每亩80万~90万元出让给郑州永恒置业,其巨额股权收益,亦不知所踪。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未来系”曾先后成立30余家子公司或参股企业,保留下来的有10余家。而那些没有得以保留的企业,其命运归属也充满诸多蹊跷之处。
河南开元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开元实业”)是未来集团前身“未来物业”的原始股东之一,股比为2%。1997年2月,未来集团变更股东,郑粮市场出资1.8亿元,购买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在未来集团的全部股份。而郑州远通实业公司及郑州粤发实业有限公司各出资1000万元,购买了开元实业在未来集团的全部股份。郑州商品交易所和郑粮市场“分家”时,豫财金[2001]12号文件却未显示开元实业的任何情况。
而在河南正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资产评估报告书》(豫正永评报字(2004)第003号,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2月31日)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应收开元实业250.42541万元借款,开元实业1994年12月1日向郑粮市场借250.42541万元,账龄为9年1月……因形成坏账损失已报河南省财政厅批准核销,此次评估均以零值处理。”
“综合看起来,郑粮市场及未来集团下属的控股、参股、关联企业对外投资或整体注销,都缺乏政府部门的严格评估和审计。”河南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如此评判。
资本纠结 “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整个行业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上述郑粮市场员工向《中国经济周刊》说,“比如,粮食市场常年有几十个亿的资金存量,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而粮食企业只要有资金,几乎都往地产、期货、股票市场上走,这显然是缺乏有效监管的结果。”
而另一位粮食行业资深人士则认为,郑粮市场与未来集团涉足粮食流通、仓储、期货、地产等诸多产业领域,同时与某些银行“关系紧密”,致使“粮根”、“地根”、“银根”形成一体,“本来相对独立、不产生流动的体系产生了流动”,其释放的能量自然十分可观”,也鲜有其他企业堪比。而此时,仅仅约束某些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无异于舍本逐末。“下一步关键的是,对其资金往来要实行严格的监控,杜绝其非正常的频繁流动。”这位人士坦言。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08年间,“未来系”又新增数个投资项目,其股东和资金投入状况目前不详……而未来地产的网站中,其巨资寻求郑州、洛阳、南阳、信阳、许昌、焦作等城市土地的大幅广告十分醒目。
面对国资委的此番新政,郑粮市场、未来集团的关联者能否再续“传奇”?
或许,不久的将来,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新闻背景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前世今生 郑粮市场诞生于1990年7月。
据其创始人李经谋披露,“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是该市场成功的关键”,彼时,国务院提出开展期货市场的课题研究,河南方面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河南相关领导更是为市场立下了“军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并给予诸多政策支持……199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郑粮市场成立。
其后,郑粮市场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性大市场。其在调节供求、指导生产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市场反映出来的“郑州价格”一时成为全国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1993年,该市场正式启用“郑州商品交易所”名称,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运行机制并存。同年,郑粮市场成功推出了期货标准化合约,实现了国家确定的“从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战略目标。
1995年、1998年,国家两次对期货市场进行整顿,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我国重要的
农产品期货市场被国务院继续保留。
1995年12月,郑粮市场又创建了集信息、价格和交易系统为一体的“中华粮网”,通过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和批发市场开辟“虚拟社区”,进行网上交易,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门户网站。同年6月,郑州商品交易所被正式接纳为国际期权协会的会员。次年,该所又参与发起创建了世界期货协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