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这是和古代不同的』。而『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荣氏
一个百年家族的背影
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毛泽东
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邓小平
2009年4月8日,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当荣智健的身影黯然消逝在香港中信大厦的夜影中时,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今日中国,再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也有失手落马的先例,但像荣智健退出中信一般令人惊呼、欷歔、感叹者却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因为荣智健的背后背负着的是——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之于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来说,是传奇,是一个无可取代的指标。百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样的王牌称号一直围绕着荣家,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这个富豪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在一百年中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至改革开放的全部历史震荡,并在每一种格局下都显示出高超的生存智慧。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荣氏三代的业绩: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业。荣氏家族似乎有一些始终延续的基因,一言难尽,但是极为蓬勃旺盛。荣氏第一代的荣德生在创业艰难之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所谓人心、世道,甚至在政权的更迭中,对商人来说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带着荣氏家族几代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和各种政治力量周旋、妥协、融合,在巩固财富的同时走向权力核心。
荣氏第一代的两位兄弟出身草根,并没有接受过很多教育,对政治也敬而远之,全凭商人的禀赋,一心谋取企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扩大。在抗日战争期间,荣氏的主要企业并没有和国民党政府一起西迁,而是留在上海,在战乱中险境求生,反而取得被后人称为“孤岛繁荣”的丰厚利润。
荣氏家族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是1949年。如果不是因为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荣氏的地位和待遇可能就今非昔比。荣氏家族主动留下的选择赢得了家族在新国家政治上胜人一筹的话语权。作为第二代掌门人的荣毅仁也从充满贵族气的阔少变为刚健的企业家,再到红色资本家,直至睿智的政治家。家族在中国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20年前,荣氏家族第三代中的荣智健接过父亲衣钵,执掌中信。曾经的中国式民族工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广泛联系,不但给荣智健这位资本运作的长袖善舞者提供了远较他人华丽的舞台,也提供了他个人成长的非凡际遇。他衔玉而生、叱咤政商廿载,而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中信泰富巨亏、股民千夫所指,抱憾离场的结局。
“不会。他风云沉浮的历史有100多年了,基本上是经常会遭到这种挫折。”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评价荣氏家族,他坚信“荣家不可能到此结束的。”
而历史学者傅国涌却认为,荣氏家族企业早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就已结束。之后荣毅仁父子为中信集团所做的商业贡献,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荣毅仁是政治上的旗帜,荣智健则是资本上的操盘手。
百年荣氏,他的每一次起伏无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不论在哪个时代中,荣家的主脉总是表现得非常柔韧,他们从不惮于屈就和妥协,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时代被拦腰折断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