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剩男剩女现象颇被关注。最为引人注意的,是8月27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文章,将此话题拿出来与储蓄挂钩,认为这种现象涉及到整个中国经济的消费偏好和储蓄率走向。并引用了2009年6月下旬,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和世界粮食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波在美国国家经济局网站上公布的一份名为《竞争性储蓄动机:来自中国性别比的解释》的论文。
文章指出,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导致有一子的家庭推迟消费,增加储蓄,这可以解释1990年到2007年中国家庭储蓄率快速提升的一半因素。
这样的观点能相信吗?笔者认为这些专家不是脑残就是有险恶用心,是在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寻找另外的托辞,因为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9日就曾刊登署名为JustinLahart的文章《中国重男轻女可能导致美国市场泡沫》。作者认为,中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的“女性缺失”问题可能也对美国的住房和信贷泡沫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主要是美国金融过度、提前透支的结果,他们却说是我们的男女比例失调造成了他们的金融泡沫,这不是愚蠢可笑且用心险恶吗?
第一篇文章中那样的判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1990年至2007年储蓄率增加主要在于: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公众变得越来越富裕,但是消费观念一时却难以跟上,难免会有保守消费心理;另一面,我国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国家对社会保障投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小,所以居民就难以不以储蓄来防老。正是这些现实的无奈与未来的不确定才是储蓄不断增加的原因。
说“男女性别比失衡导致推迟消费”也与客观事实不符,难道这17年的时间内,没有人结婚,没有结婚消费支出吗?当然不是。也就是说就算是为了结婚而储蓄,也在一年一年的结婚消费中予以抵消了,又怎么会解释储蓄的不断增加呢?因此,笔者认为美国专家指出的中国男多女少影响储蓄率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命题。在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确实是个严重的人口学问题,但却与储蓄率无关,否则就可能中了美国专家的圈套。
湖南长沙 焦守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