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记者 杜琴庆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或将成为本土创投的盛宴。知名创业投资(VC)与私募股权投资(PE)研究机构清科集团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清科集团2日发布数据显示,在清科ZDB数据库整理出的94家首批通过创业板初审受理企业名单中,有38家曾披露获得VC/PE投资。
在上述38家企业中,有32家获得一轮投资,6家获得两轮投资,1家获得三轮投资。这46起投资密集发生在近三年,并在去年达到高峰。
其中,最早一起是1999年金蝶集团获得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金蝶于2001年初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下属公司金蝶中间件作为金蝶集团旗下子公司在首批创业板企业中独立申请上市。最近一起投资则发生在今年,主角是国内首家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青岛赛轮股份,其获得常州力合、新麟创投等创投企业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46起投资案例中,出现了明显的“内盛外衰”的现象。本土VC/PE拥有绝对优势,涉及投资32起,外资VC/PE为10起,合资VC/PE仅3起,此外联合投资占1起。涉足者包括本土创投明星——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招商科技、深港产学研、南海成长等;相反,红杉资本、经纬创投、智基创投等知名外资创投均未出现在名单中。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清科集团分析,这可能与外管局对外商投资所做的一些限制,以及外资VC/PE在国内退出渠道不畅有关。
比如,为防止热钱流入和外资在境内套利现象,外管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外资VC/PE进行了严格限制;而且,外资VC/PE在中国大多采取“红筹模式”,即企业实际控制人是在开曼等离岸中心设立的壳公司,由壳公司收购境内企业资产,最终达到以壳公司的名义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其结果是,外资VC/PE已经设立海外架构,想回归本土退出,就变得十分困难。
来自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在申请创业板的108家公司中,已有105家获得证监会发出的受理通知书。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