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热销,笑得最开心的不是基金公司,而是作为渠道一方的银行和券商。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的推出,更是让长久以来基金业与银行代销渠道的依存和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2009年基金中报数据统计,在基金产业链上,今年上半年,基金业获取的管理费用总额为126亿元,扣除给银行的奖励,估计实际到手80多亿元;银行获取的托管费及销售费用,估计超过90亿元;而券商取得的基金交易佣金和销售收入大约35亿元。
无疑,银行成为基金产业链上最赚钱的一环。
管理费:华夏成“吸金王” 据Wind资讯统计,上半年,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费收入总额约为125.6亿元,以去年全年基金公司306.12亿元的管理费总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明显缩水。其中,管理费收入最高的是华夏基金公司,达12.09亿元;第二名的南方基金公司为6.96亿元左右;排在第三位的博时基金,约为6.6亿元。
这也意味着,国内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公司,再次成为基金市场的“吸金王”,其不仅拿掉了整个市场管理费用的1/10,且超过了排名靠后的26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总和。
其他进入前十位的基金公司分别是易方达、嘉实、广发、大成、华安、上投摩根和景顺长城。
前十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总量达60.2亿元,占整个基金业管理收入的一半。上半年管理费收入上亿元的基金公司共34家。
而管理费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支付。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国内各种证券投资基金的持有人总户数为9603万户,其中个人持有者的比重大约是86%左右。
不少小基金赔本赚吆喝 事实上,上述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并不能真正拿到手,保守估算,其中3成被用于新基金发行的奖励,基金公司实际获得的管理费用仅约88亿元,其余37亿元则被银行“瓜分”。
有基金业人士表示,在新基金发行时,除了认购费和赎回费,基金公司通常给银行一次性激励:各个银行的比例不同,比例大约在千分之一点五到二点五;而尾随佣金(就是卖到一定量,就再追加一笔佣金)大概有千分之二点五至千分之四。据介绍,一次性激励和尾随佣金,算做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这些资金全部进入银行总行账户。
此外,基金公司如果想新基金发得好,针对基金销售好的各家银行分行,基金公司还要拿钱出来搞搞销售竞赛之类的活动。
“管理费分三成,这个说法太保守了。”不少基金公司人士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发行的股票型基金约1377亿份,混合型基金约450亿份,如果以1.5%的认购费计算,两项合计的发行费用约在27亿元;债券型基金400多亿份,以0.8%的认购费计算,约5亿元。据此,各银行今年收取的新基金认购费,大约在32亿元。尽管不少银行网上交易提供费率折扣,但老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每年并不少,足以抵消该部分差价。
另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托管银行获得的基金托管费总额为22.56亿元。
上述新基金认购费、托管费,以及一次性激励和尾随佣金相加,上半年各家银行所得高达91亿元以上。而这一估算数字,在不少基金公司看来,仍过于保守,因为不少小基金公司,实际上基金销售都是在亏本赚吆喝。
基金换手率超2007年 券商也是基金产业链上的受益者。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证券公司共获得30.5亿元的基金交易佣金,而去年全年只有42亿元。其中,
中信证券(600030)获得2.21亿元基金交易佣金收入,排名券商业第一。
有基金分析师称,今年上半年,偏股型基金的运作费用水平较去年有所上升,将半年度交易佣金年化后,发现交易佣金水平比去年有大幅上升,说明偏股型基金换手率高,交易活跃。
而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上半年,横向比较来看,配置型基金平均周转率最高为3.4倍;其次是股票型基金,为2.14倍;封闭式基金最低,为1.73倍。其中,今年股票型基金的周转率超过2007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2.04倍的周转率。
基金的股票周转率可以衡量基金投资组合变化的频率,其计算公式为股票周转率=[(买入股票总额+卖出股票总额)/2]/平均股票资产。在计算年度周转率时,为了减少基金规模变化产生的影响,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用上一年度末股票投资市值和当年四个季度公布的股票投资市值的均值,作为平均股票资产。在计算半年度指标时,则用期初股票投资市值与期末股票投资市值的均值,作为平均股票资产。
首批基金“一对多”合作大多对券商小银行 近日,备受瞩目的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一对多”战役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银行只从固定管理费中分成,取消业绩报酬分成等等基金公司与大银行业绩分成问题仍未决,目前获批的“一对多”专户产品,合作
方大多为券商和小银行,四大银行除为控股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开绿灯外,在业绩分成问题上仍未向其他基金公司作出让步。在各方关注的业绩分成问题上,小银行率先作出让步。
获批的“一对多”专户产品中,少数由基金公司直销,一部分与券商合作,一部分与光大银行、
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
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在收到证监会口头通知后,小银行很配合,连夜修改材料,按证监会新规,把合同中的业绩分成条款全部取消。不过,大银行仍未让步。“虽然银行不提业绩分成,但这部分费用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补,其实我们还没谈好。不过,大家还是想先把这个业务做起来。”
深圳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关于分成问题,普遍费率变化不大,现在公司和产品托管银行都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相应费率标准。此前,银行与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专户业务上签署的代销协议都规定,银行可以从基金公司收取的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中分成。
信达证券基金研究员李琛认为,基金公司与银行、银行与银行都在博弈。小银行率先作出让步,可能因为规模小,政策制定相对灵活。这对大银行来说,会有一定压力。不过,大银行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有绝对优势,如果“一对多”专户缺少大银行支持,销售压力可能较大。
基金不能总被银行扼住咽喉 根据报道,在首批备案的110只产品中,9月2日获得备案的只有36个,其余的产品,多半由于有银行参与业绩报酬分成的条款,被证监会打回修改。有的基金公司虽然批了,但由于银行反悔,不给业绩报酬就不代发,目前还处在无发行渠道的困境中。
业绩分成的激励方式在私募基金中使用多年。比如,你拿我的10亿元去投资,赚了1亿元,都算我的。赚了3亿元,超过1亿元的这2亿,你可以收20%的业绩报酬。这个激励的意思是,你投资业绩做得越好,拿钱越多。
银行只卖基金,不参与最有技术含量的投资增值服务,怎么要参与业绩分成呢?因为你想卖出去这些产品,只能找银行。
中国基金行业虽然管理资产规模数万亿,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销售的。国内的基金公司一开始就不注重自己的销售网络,在个人高端客户的耕耘上,鲜有公司愿意投资。其原因不过因为这一方面见效慢,而走庞大的银行渠道,见效快。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基金公司奉行的都是短视的唯规模论。
在专户“一对多”业务上,更是如此。公募基金尚可以公开宣传,专户则不然。且专户一对多门槛是100万,很多基金公司设计产品的门槛可能是200万,300万。从投资心理讲,能拿出200万投资一个新生事物的,其可用的投资资金一般不会少于1000万,而有1000万可投资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银行或者高端财富中心的客户。这类客户,对于银行客户经理的意见更为重视。
于是基金越发展,银行越大牌。销售费用越提越高,成本越来越大。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银行销售基金,是导致很多投资者错买基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2006年、2007年屡屡见诸报端,比如把股票基金卖给从来不知基金为何物的老太太等。基金不能卖给合适的人,与银行的这种粗放式销售有关。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如共同基金发源地美国,大部分基金是通过券商和财务顾问,也就是经纪人销售出去的。在2007年,这两种渠道销售的基金占到了60%。以财务顾问为例,他们更多的是向客户负责,因此基金销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更好。
在英国,除了各种机构提供咨询外,独立的金融理财顾问(IFA)就占据了整个基金零售总额的50%。
中国基金业要发展,在其内部因素上,克服对银行的依赖和对规模的短视追求,可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