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家IT类创业板初审企业 本土创投投资占三分之一
时间:2009年09月09日 来源:[Venture Capital] TAGs
自7月26日,证监会开始受理创业板预上市企业申报、审批,近日,证监会公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31日,在申请创业板的108家公司中,已有105家通过初审书。
红杉资本、经纬创投、智基创投等知名外资创投均未出现在名单中,除了“红筹模式”等因素之外,也有外资创投负责人表示,仍处于观望状态,并不着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业者来说,不仅上不上创业板是选项之一,近期纽交所等海外资本市场一再传达的降低上市门槛的信号,似乎同样具有吸引力。
27家:IT企业约占三分之一
据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工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透露,在创业板首日申报的108家企业中,仅深圳当地的本土创投机构申报大概三成。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达晨与深圳创新投,分别有7个和6个项目搭上创业板首班车,成为拥有最多通过初审的创投企业前两位。
在百家公司对外披露的46起投资案例中,本土VC/PE拥有绝对优势,涉及投资32起,其中不乏本土创投明星,包括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招商科技、深港产学研、南海成长等。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与外资创投50%投资在IT行业相比,本土创投约三分之一的投资是在IT行业,而因为创业板初审本土行业拔得头筹得,这也决定了行业分布比例。
外资创投:调整、观望都需要时间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形容创业板的初审是“内盛外衰”,红杉资本、经纬创投、智基创投等知名外资创投均未出现在名单,而目前披露的公司涉及外资投资10起,包括兰馨亚洲、殷库资本、NIFSMBC等;此外,合资VC/PE的投资有3起,中外联合投资有1起。
对此,外资PE一直也在呼吁“国民待遇”,此前启明创投创始人邝子平就表示,在国内LP不成熟的背景下,外资LP能够以“国民待遇”进入国内投资,将对内地创业企业有非常大的意义。
此外,外资VC/PE在中国大多采取“红筹模式”,即企业实际控制人是在开曼等离岸中心设立的壳公司,由壳公司收购境内企业资产,最终达到以壳公司的名义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其结果是,外资VC/PE投资企业已经设立海外架构,想回归本土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在创业板的项目储备上显得囊中羞涩。
不过,除了法律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之外,也有一些外资创投表示,尽管有投资的公司有计划在创业板上市,但是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多数创投目前更采取观望的态度,看国内创业板是走向美国NASDAQ模式,还是成为类似于香港的小小板。
鼎晖投资合伙人王功权就表示,“创业板的成功,必须有几个板块很强势,有很强大的公司在这个板块中成长起来。如果创业板的企业最后都转上主板,那创业板就成为小小板了,这不是创业板成长的路径。成功的创业板要具有美国纳斯达克气质,能培养和留住一批伟大的公司。而不是香港那种为主板输血的创业板。鼎晖在为企业挂牌上市后的长远前景考虑。”
纽交所降低门槛:海内海外难取舍?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成熟期互联网创业公司对记者表示,对国内创业板上市仍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出于海内外创业板上市,可能造成的市值差距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上市不仅仅是要考虑套现、激励员工,还要同样考虑公司品牌问题,情况差不多的几家公司,如果我在国内上市,竞争对手在海外上市、如果市值相差比较悬殊的话,心理上还是接受不了。”
前不久,当当网CEO李国庆曾对外宣称,再干三年,把公司打造成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无疑争的也就是类似的这口气。
此外,该公司坦承,风险投资对其公司IPO期望较高,甚至希望通过一家公司的融资实现整支基金的回报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创投自然对新开的创业板上市持审慎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国内上市,因为用户对公司产品的了解程度与认同,可能会对公司资本市场的表现起到提升作用,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近期,天涯董事长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国内市场自然是天涯首选,用户、品牌都集中在国内。大量优秀的互联网公司都出海融资,我们希望我们能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最好的网络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海外资本市场降低了上市门槛,对不少中国公司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以往在很多中国企业心目中,纽交所似乎更是高不可攀的地方,但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亚太区执行董事杨戈告诉记者,自从金融危机以来,纽交所又增加了一套新的更为灵活的上市标准,基本上就是两条,“一是融资规模,IPO的规模不小于6000万美金,二是上市的市值不低于5000万美元。这个对于以前的规则来说门槛要低了很多,所以以前达不到纽交所上市标准的中国企业,现在也都能够来纽交所挂牌,其他的规则就很简单了。”
海内有海内的知己,海外有海外的多金,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板的推出似乎又多了一个“犹豫”的选项。
我来说两句